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

湖北 乡情记忆 悠远绵长

  本报湖北荆门2月2日电 (记者 李月红) 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宽二三十厘米。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机场安检仪的电脑屏幕上,它们被这样定格。它们是一块块腊肉,准确地说,是熏肉,鄂中地区的年俗风味,也是游子每每离家时父母要求携带的“唠叨”。这唠叨是父母远、家乡近的年味,是滋味短、岁月长的叮咛。丁酉年伊始,浙鄂千里之间,随着食物的年俗在岁月静流中成长为现代人的故乡心事,再度启程新一年。

  记者的家乡在湖北省荆门市。这里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正好位于祖国的正中心。历史上,中国第一县——权县建立于此;这里养育了道教创始人之一老莱子、楚辞文学家宋玉、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等著名历史人物,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女儿3岁时,我教她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在青年时告别家乡时创作的《渡荆门送别》,也是希望她在人生初时便能记住故乡的方位。

  千年以降,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故乡的年,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的。烟霭万家炊,腊酒足鸡豚。鄂中的年,最不可缺的是一盘熏肉。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冬至后便是腌制腊肉的最好时节,盐浸,风干,栎木文烟熏炙半月,直至表皮红黑透亮,油脂些微分泌,即是最佳。

  腊肉的香,烟熏的年,也成为我对亲情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寒假回乡下奶奶家,等到火垅屋暖了,烤番薯香了,腊味滴入火中滋滋作响了,就是催我起床了。近年来,这座四线小城市渐受雾霾困扰,熏制年货再三禁令,父母只得求助山乡亲人代劳,年将近时,驱车山林数小时,将宝贝带回城中,待年后再分些让我带回千里之外的江南,殊为不易。

  待到除夕午时,便是一年之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刻——团年饭。在我国最早的风俗著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南朝荆楚一带的年俗,其中便提及“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时代在变迁,“岁饭”从晚间移到中午,祖辈流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团年饭吃得愈早,谁家来年收成就更好,而中午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候。于是乎,每年除夕从上午10点开始,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团年饭,自是家庭一年辛勤劳作的丰收象征。从我记事起,家中的团年饭至少有18种以上菜式。开吃前,注重孝道的鄂中人还有一个“叫饭”年俗。这是为已逝的前辈和亲人祭祀的习俗,父母亲将饭菜盛在碗里,筷子放在碗上,酒杯斟满酒,茶杯冲满茶,毕恭毕敬地念叨,请祖宗三代内亲外戚都回家团年。一套仪式般的流程过后,全家人开席吃饭。席间,晚辈要一一向长辈敬酒或敬茶,说祝福的话,这就意味着过了一年,又该更懂事些了。

  事有古今,物有新旧。无论是人神共飨,还是现世丰盛,年味承载着平凡人家的岁月追求。在时代年轮中,它们是滋味,也是情怀;是温柔慰藉,也是鼓舞力量;是初心,也是抵达,年复一年间。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6 湖北 乡情记忆 悠远绵长 2017-02-03 3010378 2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