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在路上 家乡在心里
——记省政协常委、法属圭亚那江浙沪华侨联合会主席郭胜华
本报记者 金春华
郭胜华委员有几个特殊的“头衔”:有名的“提案大王”,是来杭州参加两会“路途最远的政协委员”,海外的“中国村村长”。郭胜华委员的老家在华侨之乡青田,1926年他的祖父出国谋生,在法属圭亚那开了一家钟表店。半个世纪后,21岁的郭胜华沿着祖父和父亲的足迹,远渡重洋去了法属圭亚那。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生在国内、长在国内,后来到国外打拼。”郭胜华委员说,这一特殊的经历,加上父亲的日常教诲,让他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1998年,刚刚成为省政协委员的他就提交了8份提案,其中关于滩坑电站立项是他的首份提案。
当政协委员这些年来,郭胜华委员最满意的提案,要数《关于浙江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和若干对策建议》,那是他在2003年举行的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从这份提案中,能看出郭胜华委员参政议政的风格:善于学习和思考,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在海外创业过程中历练出来的敏锐眼光、准确判断。
这份提案的产生,源自他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习惯。“当时,我正在读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法国人佩鲁的‘黑洞’理论。有一些商界和学术圈的朋友,觉得上海就是一个‘黑洞’,可能会吸走浙江的资源,导致浙江经济弱化。这些观点给我很大触动,其实我也像一个‘黑洞’,那些跟我出国的村民就是被我‘吸走’的,但我们相互帮助、支持,最后大家都致富了。从这里我感悟到,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开展合作,对浙江来说会利大于弊。”
为验证这个想法,他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多名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在江浙沪多地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这份提案。提案受到了省里的重视。
说起郭胜华委员的履职劲头,许多人由衷赞叹。每次回浙江开会,他从圭亚那飞巴黎,然后转机飞上海,再赶往杭州,得乘一天一夜飞机、飞越半个地球,是路程最远的一位政协委员。尽管旅途漫长,但20年来他从未缺席会议,即使现在年过花甲,仍每次都提早几天来到杭州,不忘初心,履职尽责。
“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倒影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郭胜华委员背诵泰戈尔的这首诗,充满深情地说:“履职,永远在路上;家乡,永远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