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辟收入正道
堵回扣邪道

  医药回扣这玩意儿,就像个幽灵。江湖上常闻其名,罕见其人。都估摸着医药代表和一些医生之间有些不干净的勾当,但人家门一关,不让别人进去,你知道他们干嘛呢?央视狠就狠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行业的深层绝对内幕,被一帧帧的电视画面清清楚楚逮个正着!

  正因如此,面对上海、湖南两地医生收回扣的新闻,当看到一篇貌似出自医生之手、号称“10万+”的公众号文章公开跳脚骂街央视时,笔者心中不禁微微一哼:再说啥也没有用,谁让你“不争气”让人给逮着了呢?

  药价的离谱虚高,已非新闻。药品从出厂价到招投标价狂飙数十倍,这类问题已被媒体反复曝光。去年全国两会,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自曝:“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话说回来,要把推高药价的帽子都扣到医生回扣头上,也有问题。医生回扣一般在30%~40%,其他的药价去哪了?全国300万医药代表大军要算一份吧。试想,每个人都要像新闻中那位医药代表一样每个月挣够一部苹果手机钱,这也够全国人民喝上好几壶药的。还有,南京卫计委日前被曝光在医药招投标采购中“揩油”。在全国这么干的,难道只此一家?

  因此,医药回扣事件曝光后,人们愤怒于医生,可以理解。但是,药价虚高还要系统治疗。减少层级繁多的流通环节,弥补招投标中的权力寻租漏洞,让招投标终结“越招价格越高”的荒唐游戏,这些都亟须补课。

  事件曝光后,从国家到上海、湖南两地的卫计部门,均义正辞严声称将严肃整治,并表示将继续加强行风建设。这效率值得点赞。而且,在事件发酵之初,除了“行风”这样的笼统定性之外,恐怕时间也不允许他们作出更多全面深入的回应。

  但是,笔者以为,随着舆论压力逐渐消去,如果相关监管方真的将问题定性在“行风”层次,将解决的力度停留在说教、规劝乃至个别的停职处理上,而不深挖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那必将诞生另一个制度性悲剧!特别是,如果不能认真对待医生群体的正当职业价值追求,那么不要说药价虚高,就连医药回扣之风恐怕也难以真正有效遏制。

  可恶的医药回扣背后,社会不能忽视医生群体长期以来的正当追求,那就是获得一份与高含金量的医疗服务相匹配的经济回报。医药回扣的出现,不能说完全与医生的医疗服务价值长期受抑制无关。这些年来,从红包到回扣,我们当然不能认可这些不合法的利益攫取方式,但它们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扭曲的劳动力价格机制的“报复”。

  从医改本身到社会期待,都在提高对医生职业价值的认可度。医改中众多公立医院取消药品销售提成同时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就是例证。但问题是,目前看来,如果改革不能系统推进,药价不能大幅降低,实际上医疗服务价格提升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只有双管齐下,一方面将收受回扣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从严处置,甚至以商业贿赂罪法办,降下药品成本;另一方面让省出来的药钱,正大光明地通过医疗服务的方式进入医生腰包,改革才会有效推进,医生才会不敢、不能、不想收回扣。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辟收入正道
堵回扣邪道
2016-12-26 2327402 2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