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今日绍兴

唱响真善美的赞歌

叶 红

  12月2日,绍兴市柯桥区志愿者总会志愿服务“暖冬行动”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当天爱心志愿者走进稽东镇敬老院,为那里的18位老人送上亲手制作的保暖棉鞋、馒头等。在现场,志愿者方秋香为老人一一试穿。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些保暖鞋是她抽空制作,一针一线全是一片敬老心……

  在柯桥,像方秋香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座藏富于民的城市通过全城动员深化文明创建,选树典型助推道德建设等举措,社会道德环境不断优化,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层出不穷,“幸福柯桥”正成为人们的共同感受。

  一个好人一面旗

  今年11月,“浙江好人榜”发榜,来自平水镇王化村的“我爱王化”志愿服务队队长宋晓,因“助人为乐”榜上有名。而这也是今年以来,该区连续第7次有民众当选“中国好人”或“浙江好人”。

  一个好人一面旗。近年来,生活在柯桥的一个又一个普通百姓,一个又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用爱心、热心、责任心诠释着侠肝义胆与古道热肠。

  柯桥区公安系统的民警倪崇晖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后,得知对方家庭面临巨大经济困难,为了帮其更好改造,倪崇晖每月汇款500元默默支助其家庭;来自柯桥区王坛镇舒村村民、43岁的陈祖娟从事工地厨房工作,她心存善念,成为柯桥区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给白血病患者献上生命火种……从2013年底开始至今,这些好人在柯桥区先后涌现,18名“中国好人”或“浙江好人”榜上留名。

  38岁的印度客商尼拉杰在柯桥经商多年,去年初,得知12岁的中国女孩佳佳患上白血病急需血小板后,他迅速发起了为中国小女孩献血的倡议,还引导倡议数百位印度人共为小女孩募得16万余元爱心款。

  绍兴东进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户外用品面料,公司和许多国际知名户外品牌均有合作。有一次,公司的面料出口到德国后,德国客商投诉质量有问题,并声明要向法院起诉。然而,对方一边起诉,一边却给公司打来了货款,并称付货款和质量问题是两码事。公司负责人陈明贤深受启发,他说,诚信是一种契约精神,作为商人,不能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而应该说话算数、做事靠谱。在中国轻纺城,像陈明贤一样,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经营户的一种共识。

  目前,各类道德“典范”活跃在柯桥的各条战线,塑造着柯桥的道德力量。大家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不分性别,从个体到群体,从好人现象到群体效应,这些好人好事、诚信力量让柯桥这座城市更美、更暖、更幸福。

  关爱普惠一座城

  最近,面料公司老板娘施菊英和一帮女性朋友们一起建立了绍兴市柯桥区爱心娘子军公益中心,今后,她们将正儿八经做公益,通过招募女性志愿者,在敬老、助学、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才成立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爱心娘子军已参与或发起了给环卫工人送粥、慰问抗日老兵、为尿毒症患者筹资等公益项目,赢得一片赞誉。

  在柯桥,通过政府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抱团做公益。目前,全区现有16个镇(街)分会、20个系统分会;文化志愿服务队、“幸福水乡文明人”宣讲队等专业志愿服务队20支;通过完善“志愿柯桥”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和志愿服务工作,全区现有注册志愿者78100余名,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230余支。

  这些志愿者围绕文明创建、生态创建、平安建设、优化环境“八大行动”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学雷锋日”“助残日”“迎接G20”等为契机,开展“三五学雷锋”“护航G20”“礼让斑马线”“党员护水”“向阳花开助学”“为环卫工人送清凉”“冬日送温暖”等大型系列活动40余场,全区各地结合“三关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不仅让各项中心工作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更让政府和关爱走进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心里。

  柯桥的大爱还体现在让几十万来外人口得实惠。作为一个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每年暑假,一批批“小候鸟”从全国各地飞来柯桥,与在此务工的父母团聚。为了妥善解决孩子们在此期间的成长、教育以及安全等问题,每年7月初起,柯桥区柯桥街道、华舍街道、福全镇等地团组织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候鸟”夏令营。通过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作,提供美术、舞蹈等课程项目,让“小候鸟”的暑假不再孤单。此外,一些爱心企业也纷纷加入关爱“小候鸟”的队伍。

  引领文明新风尚

  在漓渚镇红星村,提到村里的“好媳妇”劳小华,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劳小华原本和丈夫在云南开办苗圃,前年她的公婆分别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劳小华和丈夫一商量,以低价把苗圃转卖后,回家照顾起了公婆。

  涓涓细流汇成河流;日行一善、焉无福至。像劳小华这样的“好媳妇”在柯桥还有很多。近年来,柯桥区漓渚、平水等镇街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好媳妇”“好公婆”等道德模范,她们背后一个个感人故事,不但利于道德建设,而且还带动了乡风村风,用正能量引导了更多的村民。

  最近,家住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宾舍村的朱金土和朱茶花两兄妹共同作出一个决定,百年之后,两人把遗体捐给国家作贡献。69岁的朱茶花的三位女儿家境都很好,遗体捐献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作出的无奈选择,而是老人们的自主行为。朱茶花虽然才上了半年夜校,可平时爱读书看报,思想非常开通。在她心目中,高档公墓、铺张大办白事,不是她心中的身后事,把遗体捐给国家做研究才是最佳归宿。

  存了这个心思后,她和哥哥闲谈时聊到这件事,也得到了90岁老哥哥的认可。老哥哥是五保老人,一生未娶,无子无女,享受多年的低保保障政策,对政府一直心怀感恩。他说,“反正死后就是一把灰,干嘛不捐出去作点贡献。”兄妹俩的选择在村里传开后,让街坊邻居们啧啧称叹。

  眼下,柯桥越来越多人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有了更经济、环保的选择。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的人越来越多,遗体火化也都按规定丧葬,大操大办、挥霍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少,各大酒店的宴席也比往年明显减少。


浙江日报 今日绍兴 00023 唱响真善美的赞歌 2016-12-08 浙江日报2016-12-0800004 2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