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农户深挖林下经济
回归山野
黄精变“黄金”
本报记者 陈醉 应磊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在宁海双峰岗上一片800多亩郁郁葱葱的山林里,40来岁的希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斌,和几个农户正在进行一场大胆的实验:种出“野”的山珍。
“现在越来越注重生态、自然,我们就想着种点纯野生的农产品。”陈斌虽然一直在外经营服装生意,可他生在农村,熟知大山里的宝藏,也一直想回到乡村干农业,他把目标投向了双峰岗上的黄精。
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补气益体。“以前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山野采摘一些新鲜的黄精,放在锅里,熬煮出汤汁饮用,或者放在煲汤的食材里,做药膳。”陈斌以前从不在意这种习以为常的作物。直到有一次,他看到淘宝上很多人叫卖黄精,只不过,那些黄精跟他在山上所见的并不一样。
“那些黄精其实是从省外一些基地的人工大棚里种植出来的,个头硕大,药用价值也没有野生的好,可即便如此也卖到了几十元一斤。”陈斌从中得到启发:双峰岗上遍地黄精,再加上海拔高、土质好,生长的黄精口感也独一无二,如果开发得好,说不定就会成为农户们的真“黄金”呢!
说干就干。陈斌和其他5名农户一口气承包了800多亩山林。他们的设想很简单:在这些植物本身的生长环境里,把野生物种移植集中到一个片区,进行集中管理,“原植物、原环境,真正土生土长的野货!”
“蓝图”易画,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这里原先是一人多高的杂草,我们足足雇了10个人没日没夜地除草,每天的人工费就高达1700元。”杂草剔除干净后,他们又发动全村农户漫山遍野地挖黄精,再以十几块钱一斤的价格收购来,挑选出十几公分高的、根枝粗壮的黄精,重新种植到整理后的山林里。
“黄精的生长期很慢,如果是种子下种,一年只长一小节,起码要5年后才能收成,如今移植植株,两三年就可以收获了。”陈斌说,今年,他们移种了300亩黄精,成活率达到90%。等到收获后,加工和销路也需要开动脑筋。
41岁的张岳东就为这事苦恼万分。作为主要负责深加工的合作社成员,他借鉴了多种农产品加工办法,在不断的失败中才慢慢摸到了门道——把新鲜的黄精处理干净后,先经过蒸煮成熟软后,再拿出去晒,晒到半干,重新再蒸煮,如此反复9次,牢牢锁住了黄精的营养成分,这样加工得到的黄精干不仅可以煲汤、泡茶,还能直接当零食吃。
“别看方法简单,加工成本却很高,九蒸九晒约要耗费上一个月的时间,而10斤鲜黄精只能做出一斤黄精干。”张岳东说,现在他们的黄精干已经卖到每斤500元,而网上卖的黄精干,有的每斤才四五十块钱。今年,他们的产品卖得很火,销售额已过百万元。还有上海的一家老字号平台邀请他们进驻。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会在这个平台的80家实体店里上市。
下一步,希源合作社打算扩大种植面积,把公益林的“林下经济”也发展起来,并且培育出自己的野生黄精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