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浙江省农民画展在衢州开展,真实再现农村新气象

笔墨乡情 七彩越韵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绚丽的色彩,他们用夸张的笔墨描绘对乡土生活的热爱。11月11日,“美丽乡村——浙江省农民画展”在衢州博物馆开幕。

  步入展厅,丰富多彩的农民画,向世人展现出一个阳光灿烂的艺术世界——直率、天真、自由、狂野地表达着对幸福、圆满、吉祥的追求。既有《快乐一家亲》《渔醉》等展现各地民风民俗、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也有《家乡千层糕》《十七房里闹冬至》等表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作品;既有《七彩梦》等展现农村基层劳动生活场面的作品,也有《丰收》等表现新农村建设、展现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作品;既有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如反映农民工生活的《门里头》等,也有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入手的作品如《帆起满载望家归》等,充分体现了农民画广袤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语言。

  本次展览共有来自全省300余件农民画投稿,经初评和终评,共精选出130余件作品参加展览。入选作品原创特征明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多角度记录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变化,表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就像慈溪农民余海君的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代表了当今中国农民画创作的高水准。本次展览由省美协、衢州市委宣传部、衢州市文联等主办。

  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称赞,这些作品扎根生活、赞美劳动,真实再现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创作水平较之以前的展览作品有了很大提高。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虽然父母觉得画画没出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慈溪农民余海君目前在村里成立了工作室。他说,慈溪是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近年来,以农民为主体的画家先后创作了2500余幅作品,有550幅在全国及浙江省、宁波市的农民画展览中展出或获奖,并被国外艺术机构收藏。

  展览现场,建德农民画家刘巧云指着她的《家乡千层糕》说:“我每天生活在农村,艺术的想象力也来自农村生活。”她的每幅作品都表达了对美丽乡村的热爱,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建德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画代表人物,活跃在农民画坛。其中,刘巧云的《百羊图》获秀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金奖、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类铜奖,《丰收》获首届环翠杯农村书画大赛优秀奖;刘巧云与宋燕合作的《放羊图》、邵新君的《包粽子》、余芳的《放羊》获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在这方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欣喜地发现,农民画一如水乡的河流,纵横密布而恒久流淌,让我们认识了这块土地上朴素而充满生气的生活。农民用这种淳朴的绘画维系着一种理想,让人们看到艺术与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参加展出的这些农民画充满夸张,超越肉眼目视,随心造像,随类赋彩;这些画不依实际比例,鱼比船大,人比树高……这种自由的绘画,带着本土原生的视域,带着农民的独特话语,成为农民画最受关注的灵魂。

  本次展览的评委们表示,较之以前的作品,此次参展的农民画画幅尺寸更大了,画面的形式感更强了,更贴近当代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感受。和专业画家不同,农民表现自己的家园时会看得更清晰、表达得更真切。展览中描绘丰收场景的作品有很多,丰收的寓意性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紧密联系,说明农民画的基本元素并没有变,这也是专家评审时所关注的重要特质。

  “具有50多年历史的浙江农民画,以吴风越韵彰显着浙江特有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说,农民画的发展,对推动新时期浙江农村文化繁荣、经济增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比如秀洲、慈溪、定海、建德、洞头以及衢州余东村农民画等,以不同的发展方式呈现出浙江农民画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我省各地文化部门对农民画、渔民画创作给予了支持,舟山群岛渔民画已成为舟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头文化馆定期举行渔民画创作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民画家;衢州余东村农民画创作得到了衢州市各界的广泛支持,他们以政府推动、坚持特色、提升品位、市场取向为思路,探索出了农民画创作与发展新模式。

  在交流辅导现场,画家罗剑华、孙海峰、李云雷在与农民画家交流时感言,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乡村的文化环境及农民画依存的原生态体验和情感发生了变化,如何建立科学的农民画传承机制,加强对农民画的学术研究,提供对农民画的理论支撑,引导新生代农民画家尽可能地从民间、土地、民俗中自觉得到养分,创作富有田野激情的作品,成为农民画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笔墨乡情 七彩越韵 2016-11-14 2067240 2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