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新昌80后女孩带动农户创富

大山里走出
“笋先生”

  洁白柔和的骨瓷容器,盛放不时飘香的老鸭笋干煲,在聚光灯下显得更为诱人……最近,在新昌一家广告公司,大厨制作笋干类菜肴的过程正在拍摄中。

  “许多外省客户买了笋干后,除了当零食吃,不知道其他用途,我特意请人做几道菜,拍成照片演示。”如今,80后新昌女孩刘英和她的搭档,背靠巧英乡4万亩竹林,开办笋干制品工厂,通过网络和礼品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创业路。

  去年10月以前,刘英还是父亲创办的轴承厂会计,闲来做一些雪梨膏等自制食品在微信上售卖。“每当我看着家门口成片的竹林,总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制作中高端笋干的念头,在她的心头逐渐成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当地乡政府的支持。

  巧英乡副乡长金尧辉告诉记者,该乡有4万亩竹林,由于交通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二的竹林常年无人看管。农民平时自制一些笋制品,但质量差、销售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近两年,他们一直想招商引进这类企业,没想到乡里就冒出了一个。

  得益于前几年的积累和父亲帮忙,刘英创业所需的厂房和资金筹备相对轻松。去年11月,“笋先生”品牌申请以及食品工厂改建顺利完成。但具体运作时,刘英碰到了不少困难。

  比如,为保证品质,她要求笋的头尾部都要做大幅度砍切,没想到雇佣的乡民却觉得浪费,总是千方百计多留一些,结果一些产品达不到要求。刘英苦口婆心地劝导许久,才慢慢转变了乡民们的意识。

  又如,农村的笋干一般每公斤卖80元,而“笋先生”每公斤的售价达120元,产品利润反倒不如普通笋干。“普通笋干是依靠太阳暴晒,而我的则是电烘干机制成,更能锁住笋的鲜味。每制一公斤笋干,要比阳光暴晒多耗12公斤原料,还有电费成本。”她说。

  截至今年5月底,刘英从近百户农户手中收购了5万多公斤竹笋,给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溪口村村民张百才告诉记者,就此一项,他家今年就增加六七千元收入,相当于一家人半年的生活费用。

  “今年还是打品牌阶段,几乎没有赢利,我们计划明年增加一倍产量,争取5年收回成本。”刘英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心走下去。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大山里走出
“笋先生”
2016-11-08 1718282 2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