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金华东市街小学自创婺剧读本,开发特色教学——

咚咚锵里的人生指引

  【引子】

  孩子们大多不喜欢爸爸妈妈的唠叨。家庭教育中该怎么引导?这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

  金华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有一番雄心壮志。9月开学后,贾秀军上了一堂婺剧课。这堂课,不教唱腔、身段,却让一群孩子羞红了脸、低下了头,种下了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这堂课名叫“美丽的唠叨”,以婺剧《白鲞娘》片段为开头,内容讲述的是两位妈妈在发现自己的儿子偷白鲞后,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和态度。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堂课选用的教材是由该校师生共同编撰的婺剧读本——《婺剧小故事》。

  在不久前举行的该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家长们观看了这堂课的视频,瞬间引起共鸣。一位母亲感触良多地说,她曾经疑惑,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个戏曲迷,学校的婺剧特色是否适合她?然而,看完视频后她顿悟,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曲素材,将德育巧妙而有效地渗透到孩子的认知、语言和行为中,最终内化为她自身的道德修养。润物细无声,这不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她说:“我很放心,孩子很幸运。”

  听上去,这个学校的婺剧故事,本身就是一出耐人寻味的剧目。近日,我们来到金华东市街小学。在这个只有巴掌大的校园里,我们试着去寻找那最初的“灵光一现”,在故事的起承转合间,挖掘创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给我们向上向善的力量,还有对孩子教育的思考探索。

  【第一幕】

  新校长力排众议强派活

  女老师巧改剧目编读本

  “说得简单,哪有这么容易?”

  “我们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啊?”

  ……

  那是2013年,东市街小学的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吵嚷声,台下的23名老师交头接耳,有的甚至大声质疑。

  台上是新到任的校长贾秀军。就在几分钟前,她对学校的婺剧教育特色提出了新要求——让每一位孩子都能零距离接触婺剧。谁知话一出口,就引起了老师们的不解甚至质疑。

  贾秀军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能不能编一套婺剧读本。按程度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没等老师们反应过来,她直接开始“派活”,“滕小祎,你来负责编这套读本。”

  简短的会议在老师们的迷茫中结束了。更加迷茫的是滕小祎,“真有这个必要吗?”对婺剧没有兴趣的滕小祎更加迷茫。在她眼里,婺剧只是小部分人的喜好。围过来的老师们同样疑惑,甚至认为贾秀军在作秀。

  滕小祎有股较真劲,既然接下了任务,便也开始认真思考,想出一个框架来:低年级以婺剧小百科为主,体现知识性、趣味性;中年级以婺剧小故事为主,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高年级则以经典唱词选摘为主,统称为“婺剧小韵文”,供孩子们边读边诵边模仿唱腔。

  按着这个思路,滕小祎组织其他老师分工协作,找寻资料。然而,还没正式开工,便遇上了难题——每一篇婺剧剧目,人物关系复杂,还有很多不适合小学生的迷信、愚昧内容,想直接摘来编成教材显然不行。

  思前想后,滕小祎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看完一本,改编一本——提取每一篇剧目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凝练成小故事。

  说干就干。看一出戏,往往需要3个小时。趁着刚看完的热劲头,她马上动笔,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于是,2014年的寒假,滕小祎几乎都是下午看戏,晚上改编,第二天早上再修改,天天沉浸在婺剧的世界里。

  婺剧《君子亭》,讲的是孤男寡女亭中躲雨的故事,称赞易生谨守君子之礼,但这类故事并不吸引小孩子。于是,滕小祎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小片段:风雨交加夜,易生病了,他坐在一户人家门口休息。这户人家的主人王素英及时救助他,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继续上京赶考,并借给他一把伞。这个改编故事也有了新名字——《送伞》。

  就这样,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滕小祎终于在其他老师的协助下,完成了30个以德育为主线的“婺剧小故事”,分奉公篇、重义篇、厚仁篇、诚信篇、教养篇等门类。

  “校长,给你一个惊喜!”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滕小祎走进校长办公室,她从背后拿出一本简装的《婺剧小故事》。

  那一刻,贾秀军的眼睛湿润了:“古老的舞台艺术,变成了随时可以阅读的读本,这是东市街小学的财富!”

  【第二幕】

  试亲子全校推行婺剧课

  巧施教传统戏剧受追捧

  虽在校长那交了差,但改编读本毕竟“新鲜出炉”,小学生能否读得懂,会不会喜欢,滕小祎心里并没有底。她准备拿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做一次试验。

  那天下午,滕小祎抽出一篇婺剧小故事丢给儿子,自己转身去收拾屋子。假装在干家务,滕小祎时不时偷瞄着儿子的反应。十几分钟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喜出望外:平常调皮吵闹的儿子,此时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读本,还意犹未尽地说:“妈妈,这个故事太好看了!”第二天,儿子又缠着问:“妈妈,还有其他小故事吗?”

  这一刻,滕小祎的顾虑一扫而光,“儿子这么喜欢,学生们肯定也看得懂!”于是,低段班的《婺剧小百科》和高段班的《婺剧小韵文》顺利出炉。2015年9月开学,全校的孩子们,都领到了这3本独一无二的自编课本。

  这些新课本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代科举、婚俗等传统文化知识都包含其中。有一次,滕小祎在课堂上讲到婺剧小故事中的“时辰”:“一日一夜共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子时是晚上11时到凌晨1时。卯时是早晨5时到7时,古代官员这时已经去上班了,‘点卯’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孩子们听了,纷纷感慨:“原来这么早就要起来工作了!”

  这样的小知识,孩子们很感兴趣。很多原本不在课本教授范围内的词汇,学生们掌握得竟比往常还要好。在教室后座听课的贾秀军,一次次刷新着内心的惊喜——这样一节课容量很大,既有婺剧常识、做人道理,又让孩子们学习了文学之美,锻炼了朗读、表演等能力。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带着拼音的婺剧脸谱、服装、鞋子、配饰以及乐器,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经过1年学习,很多孩子都能随口说出不少婺剧角色的特点。“贪官脸上有什么标记?”贾秀军在走廊上随机提问,一个女孩脱口而出:“眉毛中间有个金元宝。”一边说一边指了指额头。

  婺剧的唱腔学习难度很大,但在《婺剧小韵文》课里,舞台上的“唱”变成了课堂上的“诵”。孩子们边诵读,边看视频学着剧目中演员的动作,模仿着做一做。还别说,有些孩子模仿得有模有样:大花脸的方步,小花脸的滑稽,都惟妙惟肖。

  孩子们对婺剧课的热爱,甚至令老师们意外。不少学生把婺剧课堂写进了日记里。四年级的王宇乐同学说:“婺剧能详细描述简单的故事内容,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五年级的祝之易同学说:“婺剧博大精深,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做人的道理。婺剧的好处真多!”

  【第三幕】

  赶工期老师剪出服装画

  结硕果演出六次上央视

  在滕小祎费尽心思编读本的时候,学校美术老师曹珂接到了新任务:筹备学校的婺剧艺术节。

  “怎样从孩子们的视角,感受婺剧的魅力?”这一回,还没等学校领导布置任务,曹珂就先开始琢磨。婺剧服饰花样繁多、图案精美、色彩鲜艳、材质考究、做工精细,如果能剪贴出一件件精美的婺剧服饰,学生们一定非常喜欢。于是,曹珂找材料、选模型,做起了真人大小的婺剧服装剪贴画。

  为了赶工,曹珂动员了全家人,还请来了“婺剧戏服”非遗传承人徐裕国老先生。两周后,黄蟒、宫装、男铠甲、女铠甲四套婺剧传统戏服出炉了,每套平面的“戏服”色彩鲜艳、做工精细。如今,每当学校有艺术活动时,这4件宝贝都会陈列在校园醒目处。

  为婺剧教学费劲心思的,远不止曹珂一个人。

  学校的音乐老师傅毅君是个腼腆的姑娘。课堂上,她总是拿着两根小木棍,一边敲击,一边哼唱。唱段的速度、节奏和重音,都融在了木棍清脆的敲击声中。

  并非婺剧专业出身的她,学婺剧着实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过程。每周,学校都请浙江婺剧团的朱云香和周跃英等知名老师给“阿婺社团”的孩子们做专业训练。孩子们学,傅毅君也在一旁认真地学,渐渐地找到了门道:“咬字清楚,控制气息,拿出劲,唱出味,就能学好婺剧。”边听磁带边摸索,傅毅君慢慢总结出了独特的婺剧教学方法。

  久而久之,傅毅君的生活里都是婺剧。原本只是为教孩子们唱婺剧的她,渐渐掌握了门道。4年间,她从最基本的咿咿呀呀的唱腔学起,到如今,居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铁杆票友,还在央视《快乐戏园》的舞台上表演了《姐妹易嫁》,让不少学生和家长成为她的粉丝。

  在傅毅君这个“校园明星”的带动下,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越来越有声有色。2015年6月,五年级学生詹隽轩被艺校破格录取。詹隽轩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三口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婺剧。从小受父母的熏陶,詹隽轩也喜欢哼哼婺剧,模仿得很逼真。进入“阿婺社团”后,先后排演了多场节目,其中饰演县官的《过河》获金华市婺剧演唱比赛一等奖,并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芝麻开门》栏目。

  曹嘉仪同学三年级时饰演的《一对紫燕双双飞》中的金枝,把公主的那点小娇气、小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年级开始学习唢呐的蒋恺,经过学校的两年培养,2015年6月考入了婺州艺校,开始系统地学习婺剧音乐伴奏……

  东市街小学的婺剧名声也越来越大:2015年10月,学校排演的《迎皇妃》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组的外景拍摄;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摄制组来到东市街小学,主持人和孩子们一起演出了《贵妃驾到》……而这已经是东市街小学第6次登上央视舞台了。

  【第四幕】

  婺剧节家长扮起熊孩子

  教做人一封信全班痛哭

  越是成效显著,师生们对婺剧就越是热爱。慢慢地,东市街小学又开发了更多婺剧特色教学。

  今年5月19日,一年一度的校园婺剧节开幕了。今年的主题是“欢欢喜喜学婺剧,堂堂正正学做人”,每个班级设计不同内容,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主旨都是将德育与婺剧结合起来,在渗透婺剧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上课铃响,六(1)班的班主任吴雅玲,邀请班上的孩子们来表演由婺剧《三元坊》改编而来的故事——《爱的方式》。故事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严是爱,宠是害”。4位同学在台上动情表演,孰对孰错大家一目了然。

  趁着孩子们的热闹劲儿,吴雅玲掏出了一封家长来信。“亲爱的儿子,叛逆期的你,已经很久没有和我说过话了,也没有好好地吃过一顿早餐……”读着读着,吴雅玲瞥见教室后座写信的这位母亲正在流泪。

  信读完了,信中的叛逆少年涨红了脸,眼泪顺着脸颊滑落。“今天,勇敢的你,能不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向妈妈主动承认错误,给妈妈一个拥抱?”吴雅玲鼓励道。刹那间,母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刻,躲在教室后门的贾秀军偷偷抹掉了眼泪,一个劲儿地感慨:“真是想不到。”不同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爱并不一定是顺从和迁就,有时候,严厉的批评和责备更是一种爱。这个婺剧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爱的不同形式。

  想不到的事,还有很多。

  四(1)班上的活动是角色互换,由父母亲扮演“熊孩子”,孩子们扮演父母。“熊孩子”回家先看电视再做作业,急得“妈妈”一把拉掉了电视线;“熊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爸爸”使上了各种手段,却仍无可奈何;“熊孩子”反应灵敏,张口就是谎话,“妈妈”被说得哑口无言……

  反串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当父母”的感觉里体会着父母的艰辛。最后,孩子们把要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了信里,“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为我操心,我一定会改掉坏习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有个孩子面对爸爸,要郑重许诺。可说着说着,眼角湿润了,鼻子一酸,一把抱住了父亲,“爸爸,我们很久没有拥抱了。”突然之间,一股感激、感恩的情绪在教室里涌动——泪儿轻弹,是因为心的触动。

  成长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甜蜜而又苦涩。一场婺剧节下来,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变——原本的淘气包,变成了富有责任感的少年;原本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小女孩,变得勇敢、自信;原本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愿意常坐在戏台前静静欣赏……

  合上婺剧节的相册,听着校园里时远时近的咿咿呀呀声,看着家长们欣慰放心的眼神,贾秀军心里倍感满足,“婺剧教学的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9 咚咚锵里的人生指引 2016-11-04 2029179 2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