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时评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女排

  从现代职业体育的角度看,要赢得比赛,除了拼搏,还需要有能够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的赛事体制和科学的训练方式。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女排

朱昌俊

  赛后,无论是主流媒体的评价,还是网络舆论的反应,“女排精神”都再次作为一个被提及频率最多的词汇出现。

  若要寻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项目,除了乒乓球项目上的“独孤求败”,或许非女排莫属。中国女排虽属世界强队,但却远未达到“金牌在握”的实力,这意味着比赛充满着较大的悬念。而从竞技特点来看,激烈的集体对抗,较之于其他的个人项目,也更具观赏性,更能代表竞技精神。郎平曾在决赛前私下感叹:“如果小组赛对阵荷兰那一场不输就好了。”其实从赛后的结果来看,那场“不应该输”的比赛反而激发了女排姑娘们的斗志。

  人们谈论最多的“女排精神”更多指向的是一种“敢打敢拼”的求胜欲望。也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与其说人们依然关注女排,是在期待一场比赛的胜利,不如说是在等待一声“历史的回响”。但凡耳闻过上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的人,估计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女排精神”。它对接的是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感。女排的绝地反击,再次满足了人们的集体英雄主义情结,成为一种集体情感。

  但正如郎平赛后所言,女排精神“不是靠讲故事或者什么心灵鸡汤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换言之,在大赞“女排精神”之时,其实我们已经面临着对“女排精神”进行重新定义。竞技场,当然要发挥拼搏精神,但从现代职业体育看来,只拥有拼搏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赢得比赛,还需要有能够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的赛事体制和科学的训练方式。

  三大球项目中,真正让中国观众有期待的,其实仍仅仅只有女排。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显然就不仅仅只是“拼搏”精神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讲究“坚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被提炼和传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确实起到了某种精神指引与激励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若还仅仅停留在历史的眼光中来看待“女排精神”,就有不合时宜之虞,“女排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

  对于在里约奥运赛场表现平平的中国代表团而言,确实太需要一场“扬眉吐气”的胜利。女排姑娘拿下的这块金牌在一定程度上正弥补了这一缺陷。甚至可以说,若无女排在最后关头的胜利,这次奥运会的成绩总结,或将都是另一种基调。借助女排的胜利,我们更有必要刷新的是“女排精神”,希望它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更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规律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我们也期待着中国女排取得新的胜利。


浙江日报 时评 00013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女排 2016-08-22 浙江日报2016-08-2200015;1862063 2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