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传统文化密码如何润泽人心——
一个小山村的家风传承
本报记者 沈吟 通讯员 方婷
编者按: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密码,记录下家族的精神血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户的家风,凝聚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浙江百姓重家风,目前已有百万家庭新立家训,好家风又推动了好民风、好政风。记者走进位于太湖流域源头的一个小山村,对话3个家庭,解码他们的家风传承。
一把大扫帚
见证文明村风
“刷、刷、刷”……天蒙蒙亮,临安市锦北街道泥川村,一名身形瘦小的男子,有节奏地挥舞着扫帚,身后是一条整洁干净的村道,他就是泥川村党支部书记郑校林。
从2004年至今,郑校林无数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扫坏了近200把扫帚。他用手中的扫帚,不仅扫出了干净整洁的村庄,也把泥川村这个“泥巴村”扫成了“全国文明村”。
村域面积2.66平方公里的泥川村,曾是个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全村130多户、500余人。如今的泥川村名气却不小,全国文明村、浙江省园林绿化村、杭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一个个荣誉牌高挂在村口的长廊上。
用村民的话说,以前的泥川村邋遢得不像话。在郑校林的带领下,村民们都动起来了,村里的河道变清澈了,污水管道建起来了,垃圾分类搞起来了……泥川村从此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荣誉的背后,起源于郑校林手中的一把大扫帚。这把不起眼的扫帚,扫出了泥川的“好村风”。在村民们看来,比环境更美的是郑校林一家的“好家风”。
“严以律己,甘于奉献;厚德载物,止于至善。”这16个字正是郑校林一家的家训。在郑校林看来,家风家训决不能局限于一家,应该是心装全村人的大善。“作为村里的带头人,我不仅要自己奉行家风、家训,更要将这种文化带给村民。”他说。
一开始,郑校林拿起扫帚决心整治环境时,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慢慢地,有了郑校林这位“扫帚书记”带头扫地,村里人纷纷行动起来。保持一个好环境,如今成了各家各户不成文的约定。
这个小山村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很多地方纷纷前来取经,甚至还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目光。2015年2月,法国友人、欧贝维利耶市副市长让·莫尼诺冒雨踏访了泥川村。在参观村子时,他对一旁的郑校林频频竖起大拇指:“真没想到,你们村这么干净,污水净化、垃圾分类和节能环保也做得这么好,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城市……”法国友人通过翻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小山村的赞许。
“泥川的黄泥黄又黄,泥川的泥沟弯又弯”。一曲旋律优美的村歌《我的泥川我的家》,唱出了众多泥川村民的心声。良好的环境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看中了泥川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一家健康咨询类公司正在泥川村兴建老年服务中心。
好家风浸润着泥川村的每一寸土壤,好家风改变着泥川村村民,村民们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改变着泥川村,让“绿水青山人和景美”成为泥川村的真实写照。
一只“小鸭子” 传承志愿精神
阳光照进村民胡晓亚家的客厅,“存好心,做好事,守公德,严自律”的家训匾额闪闪发亮,墙上悬挂的全家福照片里,一家四口露出灿烂的笑颜。
胡晓亚是临安市的一名资深义工,幼时的一场骨髓炎使她一条腿落下残疾,她学起了理发,手上功夫练得炉火纯青。后来,胡晓亚嫁到泥川村,小两口在杨岭开了一家店,丈夫修车她理发,生意红红火火,生活有滋有味。
胡晓亚却并不满足。她常常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中那一幕幕人间真情感动了她。于是,胡晓亚主动联系临安市红十字会,申请成为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
“一个人能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不在于力量的大小,关键看有没有爱心。”从2008年走上志愿服务的道路后,胡晓亚的服务足迹已遍布临安市内的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为孤寡老人、残疾儿童义务理发上万余人次。她也先后获得了杭州市功勋志愿者、临安市优秀志愿者、临安市十佳义工等多项荣誉。
这番古道热肠,离不开父母对她的从小熏陶。“我父母对邻居老人很热心,经常看到他们帮老人缝衣服、买东西,乐于助人的好家风,一直感染着我们小辈。”胡晓亚说。
在做义工的日子里,胡晓亚得到了丈夫王国强的大力支持。每逢胡晓亚做义工回家,王国强都要烧好水给妻子洗脚揉背。考虑妻子行动不方便,王国强节衣缩食为妻子买了一辆轿车。有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胡晓亚在义工路上干得更欢。“存好心,做好事,能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很快乐,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胡晓亚说。
传承好家风,培育好村风。在胡晓亚的影响下,儿子、侄女、好友、邻居以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胡晓亚的网名叫“小鸭子”,泥川村里以此命名,成立了一支“好家风”小鸭子乡村志愿服务队,队员已有60余人。
从一个人、几个人到一群人,好家风的力量在乡间传递。在胡晓亚的牵头下,泥川村的这支“小鸭子”队伍,下设生态环保、居家养老、歌舞服务、义诊、义剪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以每月固定服务日的形式免费为村里群众义剪、修理、搞卫生、送文化、助老等工作。如今“小鸭子”志愿服务的范围,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泥川村,触角还延伸到了村外。G20杭州峰会即将召开,泥川村村民发起了乡村志愿行动的倡议:“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是展示文明风尚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泥川人,我们要传承好家风,带动好村风,让全世界感受到临安家庭的正能量。”
一场褒奖礼 传递美好向往
带上大红花,一家人手牵着手,步入舞台中央,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笑容。今年6月出现在泥川村的这一幕,不是什么晚会现场,而是村里举行的“好家风”家庭的褒奖礼。
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查振春、陈亚萍、郭永良等9户“好家风”家庭成员一一上台领奖。他们是由全村村民投票“海选”出来的2015年度泥川村“好家风”家庭。
作为家庭代表的杨爱英,露出了淳朴的笑容:“我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我和丈夫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们都希望孩子低调做人,坦诚做事。”她说,好家风需要言传身教,家长的行为处事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一直以来,自己和丈夫都用言行告诉孩子这个道理。
原来,2001年杨爱英被查出患有淋巴癌,是丈夫独自撑起了整个家。他十几年如一日,起早贪黑承担起了照顾妻子的重担,从不说一声累。
现在,杨爱英的身体已基本康复。“这都是因为我丈夫毫无怨言的付出。在他的影响下,孩子更加懂事了,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会关心家里人,我为有这样一个家庭感到自豪。”杨爱英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孝敬长辈、勤俭持家、邻里互助……村民们的事迹并不轰轰烈烈,却引起了台下听众的共鸣,现场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
泥川村通过走访、推选、褒奖等环节,每年都开展“好家风”家庭推选活动,引导群众开展“立家训、评家风、晒家风、传家风”活动,村里的130余户村民,每家每户都立家训,家家户户都把装裱好的家训书法作品和全家福挂上厅堂。古色古香的好家风文化长廊里,村民们一张张和美全家福和一幅幅家训书法作品,正向来客诉说着泥川村“家文化”的建设成果。
泥川村是临安市“好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临安依托传承千年的钱氏家风和“忠孝勤俭”“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展“好家风”建设,让“好家风”化成一缕缕春风,浸润着临安大地。如今,向上向善的新风尚在临安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