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转型发展的新抓手

  “五水共治”聚焦的是水,直接改变的是环境,实质上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文明与进步、政府治理转型的有力抓手。

  “五水共治”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省委、省政府从一开始就聚焦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产业层次的提挡升级、绿色空间的挖潜扩容,把“五水共治”作为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关键一招”,通过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底,全省六大重污染行业中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共5740家,完成率达到100%;22个特色小行业中9805家企业纳入整治,有力地促进了落后产能的加快淘汰,降低了污染排放。

  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既要淘汰落后的存量,更要增加先进的增量。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带来发展契机。近年来,信息、环保、健康、金融、时尚、旅游、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3年的25.6%提高到2016年上半年的37.6%。浙江的产业结构升级在“五水共治”的倒逼下正向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坚实迈进。

  “五水共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五水共治”也是新时期构建科学有效、民主开放、人人有责、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大尝试,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

  “五水共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通过典型带动、全民联动,力求形成强大的合力,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尤为重要的是,“五水共治”不仅让水变清、变美,更是优化社会风气、改善道德素养、增强人们对美好家乡的热爱,成为引领浙江社会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五水共治”促进了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全省上下都把社会组织纳入到“五水共治”的大格局之中,尤其在开展宣传教育、河道保洁、技术支撑、建言献策、第三方监督和评估等方面,各类社会组织更发挥出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五水共治”让城乡居民更有获得感。通过“五水共治”,浙江大地的乡村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全省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

  “五水共治”是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五水共治”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是发展理念转变、政府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政府依法行政的集中体现,有力地促进了浙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了法治建设,锤炼了干部作风。

  “五水共治”彰显了执政理念的转变。通过治水改变了唯GDP的发展导向,全省上下牢固树立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浙江全域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规划,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通过生态补偿、保护开发、生态产业等手段,让群众吃上生态饭,加快建设好“美丽浙江”。

  “五水共治”加快了政府管理创新。一方面,不断健全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健全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探索建立起上下游联动、流域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解决流域性的治水难题。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转型发展的新抓手 2016-08-19 1856342 2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