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拆天、入地、补洞”的方法,实现全区违建动态清零
海曙老城区
拆出新天地
记者 钱祎 通讯员 刘鹏程 路敏艺
本报讯 (记者 钱祎 通讯员 刘鹏程 路敏艺) 家住宁波市海曙区的居民们常说,这里真的变得不一样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大街小巷、居住小区环境优美,商场超市、地铁车站秩序井然……
今年,月湖西区拆违逾3600平方米,并对4500多平方米“蓝色屋面”进行专项整治,为“天一阁·月湖”5A级旅游景区通过国家景区资源与景观质量评审提供了保障,也为月湖西区打造浓缩宁波历史文化精髓的新型商业历史文化街区奠定了基础。
海曙区把创建“无违建区”作为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拆、改、建、补、用等综合手段推进,辖区内重点区域的违法建筑已实现“应拆尽拆、有效处置”。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违建处置89.06万平方米。
这个展现在众人面前的美丽海曙,与三年来的拆违改造工作密不可分。去年,海曙区获我省首批“基本无违建县(市、区)”称号,成为全省中心城区唯一获此殊荣者。
对海曙人来说,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海曙人在“三改一拆”体制机制上的勇于创新,也有雷厉风行的真抓实干,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合力下,上演了一场老城区的华丽“变身记”。
对此,海曙区“三改一拆”办专职副主任樊牮钢说,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违建历史久远,涉及人员背景复杂、位置引人注目,违法收益较高,拆违就是啃“最硬的骨头”。
以“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十大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海曙区开展“拆天”、“入地”、“补洞”工作,从点及线到面,全方位实现全区违建动态清零。
“拆天”,针对中心区屋顶违建和大型户外广告拆除周期长、拆后清理难、影响交通大等难点,采取夜间施工作业、交警现场保障、拆后及时恢复等系列措施。在2013至2015两年间,共拆除屋顶违建83处3.5万平方米,清除近4万平方米屋顶大型违法广告牌。
“入地”,针对地下空间违建比较隐蔽的特点,发动群众力量,开展挪用地下室空间非法搭建专项清理。从2014年初至2015年,共拆除地下空间违建112处7400平方米。
“补洞”,对背街小巷破墙开门多、影响房屋安全及城市面貌等情况,落实“一街一户一方案”,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至今已封闭破墙开店500余间,全部恢复原状。
此外,在体制机制上,海曙区构建了一个从防控体系到实际行动规范、严格、高效的拆违“天罗地网”。实行“一个区域、一个领导、一抓到底”,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制,明确街道分管领导为辖区第一责任人,每个社区落实1名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报告违法建设行为。
樊牮钢说,拆违是场“歼灭战”,开弓没有回头箭。海曙区根据“一幢一档”排摸要求,每年对全区的5802幢房屋持续进行全面排查,并建立档案,摸清全区违法建筑底数,确保所有违建“看得了表格、拿得出照片、说得清缘由”,为深入推进拆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力拆违工作,结合正在原本土地资源较为稀缺的海曙区调整商圈规划,倒逼业态升级,改善并盘活了城市核心区微空间环境,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助力重大项目落地腾出了宝贵空间,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
同时,城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2013年,风景秀丽的海曙公园建立;2014年,段塘大桥下出现了2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停车场;2015年,常青路3300平方米空地变为社区足球场、黄家河边6500多平方米改为广场……这些都由拆后土地改造而来,把方便带到了百姓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