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聚焦体制改革 优化人才生态

  正当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及时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旨在通过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浙江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部署,迅速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其中提出的创新五大机制和25条举措立意高远,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被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称之为“人才新政”,获得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人才新政”新在何处?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抓住了人才发展的根本。制度经济学和中国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变量,良性制度变革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才新政”的“政”不是政策,而是体制。从学理上看,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制是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机制则是运动中的体制,是制度设计必然产生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政策则是体制规定的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运用。比如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则是其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过去我国也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但主要在人才规划和政策上作文章,且往往采用选择性的特殊政策用于特定人群。而这次的人才新政则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以激发人才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才管理理念与指导方针的重大突破。

  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把“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作为改革目标。人才生态是具有多样性、内生性与互补性特征,并具有高度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组织系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人才结构也将随着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浙江人才新政从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等五大机制建设上勾画了人才生态最优省份的建设蓝图,令人鼓舞。

  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管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尚未打破,身份等级差别仍在,对人才自由流动、自主创业形成现实障碍,用人主体在选才用才方面仍有许多体制性约束。中央《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浙江人才新政本着“向用人主体放权,给人才松绑”的精神,提出了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体制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等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回应了当前人才发展中的紧迫需求,提出了许多可操作、可实施的改革举措。为当前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过程中反映强烈的编制、户口限制,外籍及归国创业人员户籍、居留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及专利收益分配,绩效工资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税收缴纳、职称评审条件,国有单位科研人员出国交流等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意见或解决思路。使人才新政不仅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能为用人单位排困解惑,具有实用价值,“含金量高”。

  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连锁效应”必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而人才作为创造力最强的高端人力资源,更是被称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但这“第一资源”并非无条件地独立发挥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句话,只有在它具备其他生产要素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最优人才生态的打造,不仅需要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需要整个市场体系的深化改革,需要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配套,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等。因此,人才新政的实施,不仅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而且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抓手,意义深远。

  【作者为浙江大学社科学部主任、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聚焦体制改革 优化人才生态 2016-07-28 1801424 2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