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翱翔
■邵振国
我眼前一片全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那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让我很难不用诗意来表述。
它是浙江湖州市的一座新城——德清。我初临此境,四野碧绿,晴空如洗。据说它新建不久,原来的老县城不在此处,这里是原先的武康镇。它的规划设计超前,文化气氛浓厚,楼宇建筑新颖宏阔,且整个城市是森林公园式的。
我造访短暂数日,不可能对它有深入的历史文化的认知。想借助德清县图书馆馆长慎志浩先生的散文集《乡土朝天》作为资料,来说两句。德清,早在宋朝有位名叫葛应龙者为其县令,著《左顾亭记》有曰:“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恰巧拙文也想说说这里的溪和人。溪者,穿城而过,水非浩瀚,却流淌闲适静谧,姿态动人,名叫“余英溪”。它向东而去,距离不远,即形成水域开阔数多平方公里的“下渚湖湿地”。而“余英溪”两岸,自古农家种植“苎麻”,这种植物纤维细腻,可用作纺织绢帛的原料,《德清县志》记载其为“贡苎”。晋朝大将军沈充,即生于斯,作《前溪曲》歌唱故里:“吴宫美人青犊刀,自裁白苎制舞袍”。慎志浩先生对此颇有研究考证,指出其歌中的“白苎”,与当地地名“苎溪漾”、“白苎桥”的联系,以及与晋代兴起、至唐代盛行的宫廷舞蹈“白苎舞”的相关。让我仰慕而望,这条溪与溪边之人,印证了德清悠久的历史文明,还道出其“吴越文化”底蕴深厚。
至近代、现当代,德清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其中尤以朴学大师俞樾、红学家俞平伯堪为业绩恢弘者。俞樾出生于德清城东,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翰林学士及馆阁编修,著《春在堂全书》五百卷;其朴学弟子号称三千,门下出有章太炎、吴昌硕等名家。而俞平伯先生,则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红楼梦辨》,它的研究成果及学术高度,为后世无可替代。俞平伯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而且先生具有世所公认的高尚人格和情操。这种人格情操,在其外孙韦柰先生的系列评撰作品中均有精彩表述。俞平伯出生于苏州,却以“德清之子”自称。这情形亦如《醉翁亭记》撰者之自许:“庐陵欧阳修也”。而德清,也在其风光秀美的“英溪”之畔建有规模宏制、内容翔实的“俞平伯纪念馆”,馆藏俞樾传世印章“德清俞氏”。
下渚湖湿地,水域连天,此水向北,汇入太湖。它的天生丽质让我想起南北朝时的乐府 “吴歌”“西曲”:“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我乘舟遥望这宽阔的湖面,湖中多港汊、方洲。洲上芦苇、竹林掩映;高大乔木参天、挺拔竞秀,翠冠之巅白鹭群栖,吱呀噪鸣,数千羽翼扇动,或盘旋起落,真正是一方鸟禽的自由世界!我再次记起那位歌者:“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的诗句,我笑答:你所梦寻的,不正是这里吗?我尤其喜爱那无可计数的白鹭,或栖息互语、或自由飞翔,它使我顿生会意:人对于自身生存境遇(也就是生存条件)的需求和寻觅,那的确是一个精神之梦!此时我把那个“思郎”的女子之作《西洲曲》,曲解而用了,在我的意义上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德清县市政建设,极为注重人的这种精神梦乡。它给予我感觉好像它80﹪的面积和空间,都用来营造“白鹭栖息之地”。大片的绿化带、溪流和湖泊。我常想,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即生存条件的优异孕育了这种文化,心态和崇尚。这种文化使人们对于生活抱有格外的热情和信心,积极向上,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开辟。我所参观的“俞平伯纪念馆”、德清县图书馆、德清县艺术展示馆,其规模宏制、设施完备,令人惊叹!作为一个县级的文化设施,可与任何一个发达省份之省级馆所相媲美。那种规划设计理念的“超前”和“现代性”,是一个人的主体富有创造力的体现。我关注到,这里的公务人员,普遍地对于岗位工作尽职敬业,举措创新,主动开拓。例如莫干山管理局吴承涛先生,在山上与我简短交谈,我即注意到他的工作热情,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我更不会忘记参观德清县图书馆,它四五间面积开阔的书库,分布在数层楼上下。阅览室读者充盈,安静而舒适;各楼层都设有阅览者休息室、咖啡屋,及电脑房。除此还有影视厅、报告厅。馆里定期聘请全国学者、作家,举办学术报告会、文学讲座,名为“德清县图书馆‘春晖讲堂’”。我想这些富有开辟性的举措,无不是为了建设人的“精神梦乡”。
当我谈及这里人的精神、性格状态的时候,我会想到它在文学上的“表现”,或说文学的性格和精神。我自会联系越王勾践的那种对于历史的突进力,奋发力,有其地域文化使其然者。亦如屈原创作《离骚》,那种喷薄而出的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幻想力,是无可阻遏的!它能够“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苍梧就是地处东南的九嶷山;县圃则是我国西部的昆仑山。其间之遥远,却是诗人意志力可“朝发夕至”的。而且它还能“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即折下昆仑山上的“若木”树枝去拂拭太阳,拭去昏暗使之明亮!我想,这也就是南方性格之所以具有历史突进力。
德清,为了精神,为了那白鹭之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