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经济周刊·万科事件

声音

  ■北大国发院周其仁教授——

  不该问英雄出处,但英雄的钱要问来路。尤其用于大型上市公司购股的钱,特别要清清楚楚地交代。为什么?因为自家的钱、自家挣来的钱、还是借来的钱、以及用不同方式借来的钱,内含着不同的行为逻辑。是的,钱这个东西很妙,花起来一样,但不同来路有不同的内涵。

  融资而得的大额购股资金,起码要把信息披露清楚。至于是否与现行法规相悖,要市场监管机构的权威认定;相关各方有异议,还可能要诉诸法院。这不是宝能之责,也不是他能承担的义务。现在的情况,也不能等整个金融监管框架完善好了再行动,倘若不幸再闹一场金融灾,年年来一场,谁负得了这天大的责任?这次深交所的表现很值得学习,公开关注一下,信息就出来了,至少部分回答了市场公众关切,别闷在那里听流言四起。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

  万科事件到今天,很多人说政府不作为,抱怨监管单位还不出手。我倒是最怕政府出手,我反而觉得政府到目前为止所保持的克制是难能可贵的。政府保持一定的克制,才能给万科事件真正留出博弈的空间,让市场自己去打,去决策。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政府急于出手,甚至非常鲁莽地调查任何一方,事情博弈的空间马上就大大压缩,各方力量你争我讨的气氛也都会给破坏掉。

  如果借助万科这件事件,我们每个人的法律意识能够提高,甚至最终能促进法律的修改,社会治理的改进,这反而坏事变好事,对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对我们股市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都有好处。

  ■中石化前董事长傅成玉——

  从宝能发出罢免万科全体董事及高管层的公开要求那一刻起,华宝与万科之争的长远影响,已上升到社会利益和一个健康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层面。大股东利用现有法律和监管制度提出自己利益诉求无可厚非。

  然而,正像英国公投退欧那样,一切都合法,整个程序都是人们认可的,但脱欧结果是大多世人不愿看到的,从长远看也许也是英国自身不可承受的。华宝与万科之争已经出现类似迹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仲继银——

  放眼中国公司治理的进步历程,这场万科控制权之争,谁输谁赢都不重要。由此促进公司治理具体规则的改进,使某些模糊的原则有了清晰的界定,并使一些正确的公司治理理念和知识得到传播,才是最有意义的。

  ■中国政法大学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选中——

  万科商战提供了有关公司治理的借鉴和警示案例。公司战略管理既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远期规划,更需要有“权益为本”的战略安排。对那些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融资的企业而言,获得资本平台支持的同时,尤其需要为“权益博弈”做好战略准备。有海外调查公司显示,美国的上市公司CEO们,有效工作时间中至少50%的精力要投入到在公开市场的“收购或反收购”、特别是防止“恶意收购”的博弈中。

  ■金融评论员贺江兵——

  力挺王石的还有一支隐狠力量:他们讲的很专业、不极端,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极其的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他们就是评级公司。

  无论国际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惠誉还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评级公司中诚信评级公司一致认为:否决现有董事,清除万科管理团队,有直接说降低信用等级的,有说是负面展望是最好听的。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把他们全赶了,我就降低你的信用等级。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仲继银——

  敌意收购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高级阶段,敌意收购在美英模式的公司治理体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把公司资产转移到那些能最有效的运用它们的人手中。所谓敌意,是相对于管理层,而并非公司股东,对公司股东反而可能是善意的,因为管理层掌握着公司最大的资源。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委员汤欣——

  如果要把所有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都要充分满足,那么公司最后就没有主人了。所以要拿一个硬道理说话,什么是硬道理,就是股东利益。

  本报记者 方臻子 整理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万科事件 00018 声音 2016-07-13 1722209 2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