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科技,
让乡村更生动

  后稷绝对不曾想到,几千年后的华夏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这个因母亲踩踏巨人足迹而受孕出生的孩子,由于喜爱并善于钻研农艺,成年后又四处讲学,教授先民稼穑之术,而被称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他带领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的事迹,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证明中国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正被讲究科学、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模式所取代。从育种到栽培,从种植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农业领域的每一个环节,在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突破性进展,再一次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科学与准确。

  这两年,行走于浙江乡土之时,我们不断见证着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感慨科技的进步让人“脑洞大开”。

  在浙江大学位于长兴的植物工厂里,一排排种植于基质之上的脆嫩生菜正在茁壮成长,它们无需土壤,也不与外界接触,而是在全程可控的温度与光照环境中,按照既定的轨迹生长;而对于宁海一家水产公司养殖的虾与螃蟹来说,它们不再像其他同类那样,在水塘或大海中过着“集体生活”,而是各自拥有了“标准间”,在一排排立体养殖架上完成从生长到繁殖的全过程。

  互联网的产生与兴起,又带另一种风暴。随着各类传感设备与卫星定位系统的不断完善,农业得以与网络相连,大地开始与数据相通,从此,农民无需重复“日出而起,日落而归”的单调生活,不用再忍受日晒雨淋的艰苦劳作,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轻松工作。由计算机操控的智能机械,解放出人类的双手,也在极大提升着农业的劳动生产力。

  从全国范围来讲,农业科技的影响更为深远。联想集团控股成员企业、专门经营现代农业的佳沃公司总裁陈绍鹏,曾这样描述过他们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流程:施肥前,工作人员首先用卫星遥感技术判断哪个地方的苗木长得好,再驾驶装有数字终端的拖拉机进行施肥,一面操作一面判断该区域内的肥料是不是均匀喷撒;自动分选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特制的仪器一秒内拍出一种水果的24张照片,根据它们的颜色、表面疤痕和其他缺陷进行分类,保证消费者拿到的水果都很漂亮;而红外微距技术,则能在一秒内测出水分、糖度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分类……

  但也必须看到,科技在农业各领域的普及也并非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目前,能够分享这些前沿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企业及农户。巨额的成本投入,加上农技对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需要更多有资本、有知识的新兴力量的投入,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懈的求索与突破。

  采访中,潘勋剑坦言,因为自己有着十来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与经营人脉,方能以最低的成本不断更新生产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像他正在使用的一套物联网操作系统,实际成本高达百万元,这对普通农户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压力。也只有运用于规模达上千亩的大型农场或农业园区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浙江农业将如何进一步降成本、增效益?如何让科技的光芒普照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好地实现农业的集约式生产与经营?对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科技,
让乡村更生动
2016-07-12 1718126 2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