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财经

不良贷款
考验银行“风控”能力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风险?

  不可否认,经济新常态下,部分企业还贷能力下降。因此,银行家的“风险控制”能力更要在经济逆周期时显现,沧海横流方显“风控”本色。如果银行的“风控”能力特别强,“风控”机制也完善有效,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照样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譬如,近15年来,农行嘉兴分行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下,至今年6月底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1.87亿元,不良率0.47%,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同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该行凭借完善的“风控”机制、高超的“风控”能力和责任心,创造了银行贷款高质量的神奇,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可见,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如果不从银行“风控”上找原因,而是以其他因素作挡箭牌,这对全面认识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遏制不良贷款“双升”势头、提高风险驾驭能力有害无益。

  不良贷款持续“双升”,不仅要看到表象,更要看清表象的背后。这里应悟出两层意思:一是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还没触底,风险没有完全释放,比如一些原来风险系数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可能爆发风险。加上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增信贷缺乏“安全区”,不良贷款率难以稀释。二是银行业未来利差持续收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和挤压,银行业经营更加艰难。

  面对技术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互联网+”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设备并不代表数字化的经营能力。商业银行需要构建数据核心的生态体系,发挥数字化经营平台的倍增效应,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的能力。同时也要借助互联网工具提高“风控”能力,新时期要抓紧建立与轻资本、轻资产以及科创型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控体系,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

  正确认识不良贷款“双升”,根本在于针对其成因,切实提高风险驾驭的能力。近年来,不良贷款反弹,共性原因在于银行内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风控”文化,风险防控、激励和问责长效机制的缺损,当然也不排除五级分类中银行出于某种目的人为地暴露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需要分门别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处理,可采取司法诉讼、打包转让、呆账核销、资产证券化等处置措施,及时盘活信贷资源。

  当然,风险控制的需求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是不变的前提,根本上在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坚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建共荣,不能掉入“脱实入虚”、自娱自乐的陷阱。需要始终牢记金融是提供信用、经营风险的行业这一基本实际。

  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银行贷款最大的风险,只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才可得到根本性防范。所以,银行应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精准匹配企业真实融资需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新兴产业、国家重点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银企合力,以贷款力量推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实现信贷质量的稳步提升。


浙江日报 财经 00012 不良贷款
考验银行“风控”能力
2016-07-12 1720950 2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