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杭州三个“90后”传承老手艺,轰动巴黎家居展——

余杭纸伞
点亮中国设计

  杭州余杭有3个“90后”,传承了爷爷的老手艺,窝在山坳的祖屋里做纸伞,还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今年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装饰博览会上,这把油纸伞被各种肤色的人,说了一遍又一遍,参展的10把伞被全部订走,后续的订单更是铺天盖地飞来。

  这其中的故事要从26岁的刘伟学和他73岁的爷爷刘有泉讲起。

  爷爷刘有泉,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西坞村人,是当地余杭油纸伞传承人。1983年,刘有泉动了念想:想把余杭纸伞这种传统手艺留下来,不声不响地买回了100把竹伞架,藏在家里。

  余杭纸伞已有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当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算是当年的时髦货,大家买来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友。

  戴着老花镜,刘有泉说起油纸伞则滔滔不绝。他一直坚持按照传统做法:手工制作余杭纸伞很讲究,需要历经70多道工序。出门寻觅优质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净,劈开做伞骨,而这只是准备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老师傅再在伞骨上锯槽、打眼、穿伞和倒骨等工序。经历这么一番折腾,伞骨才算完成。

  接下来,轮到糊伞师傅忙活了。余杭纸伞选用上好桃花纸作为伞面,通过浸入柿子漆,一张张黏贴在伞骨上,而刚黏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轮到上桐油漆的工序了,桐油和清油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这么费时费力,自然产量低,成本又高,3米直径的户外伞需要2个礼拜才能制作完成。

  坚持下去不容易,所有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都面临工艺传承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窝在老屋里做纸伞。

  但刘有泉很幸运,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设计系的孙子刘伟学辞去工作,和高中同学汤薇一起,做起了传承的事——设计纸伞系列产品及衍生品。没多久,刘伟学的一个大学同学禁不住“诱惑”,也辞去工作加入进来。

  就这样,塘埠村余杭纸伞有了第三代传承人。三人小组凭着一股纯粹的劲儿,以及开阔活跃的思路,为余杭油纸伞带来新的活力,让老行当变得潮起来。

  不久前,在塘埠村见到刘伟学时,他们正筹划着成立“纸伞之家”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一楼,以余杭纸伞的制作工坊为主,呈现余杭油纸伞和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进行。二楼则改造成3间包含纸伞元素的民宿房,延续余杭纸伞的展示,将传统纸伞文化融合在房间之中,睡觉的时候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油纸伞,像做梦一样,煞是好看。“经常有外地设计师们赶来交流,可以在楼上留宿,和老师傅学技艺。”刘伟学想得很周全。

  在“纸伞之家”的院子里,矗立着一把直径达3米的大型户外纸伞。就是这把伞在欧洲三大著名博览会之一的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装饰博览会引起强烈反响——刚一亮相的10把伞当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设计店铺全部预订。

  其实,让“余杭纸伞”重新焕发光彩的是在2011年的意大利米兰设计展上。余杭的文创企业“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以余杭纸伞为灵感,创作了“余杭纸伞的未来”的作品,12件作品中包含3件纸伞设计,9件纸伞衍生品设计,获得了“红点至尊奖”。

  而参展的纸伞作品中,正是刘有泉和伙伴们一起做的。看着孙辈们把老行当重新焕发出生机,刘有泉由衷地感到欣慰:3个年轻人,不钻进高楼大厦,不做前沿高科技的事,却在静静的手工中体会到最纯粹的快乐。

  如今,纸伞展示馆有了,订单也多了。3个小伙伴又在为找到、留住好的制伞工匠发愁。虽说刘有泉和4个老师傅一直在默默耕耘,也带了六七个徒弟,可纯手工制作耗时耗力,没法批量生产,在规定工期内交货也成了难题。

  “只要每个月可以拿到和外面打工一样的收入,我相信一定能留住人,也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刘伟学想得很实际,对于余杭油纸伞的未来,刘伟学和他的小伙伴希望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继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也能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名录。

  他们早已打定了主意,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在他们笃定的目光里,传承不只是传承,老东西也并非暮气沉沉。一代代技艺流转,是手与心的相连,散发着情怀和生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余杭纸伞
点亮中国设计
2016-07-08 1705549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