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生态

临海成立“王义耕护河团”——

护河18载,老乡长有了接班人

  “王义耕、王义耕,当过小乡长,每天早晚坐在广播脚,早晚啊河道整治捡垃圾脚。”走进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村里的孩子们大多会唱王义耕义务护河的故事。

  循着歌声,记者见到了故事的主人公王义耕,黝黑的皮肤,蓝色的汗衫,腰间别了只磨秃了的手机包,走起路来,脚步飞快,精神矍铄。一根长竹竿,一根短竹竿,一只网兜,曾是他随身携带的宝贝儿,老人家常年带着自制的“老三样”义务巡查村里的大小河道,一干就是18年。

  88岁高龄的老王与水结缘,还得从1995年说起,从乡长岗位退休后,老王回到了家乡岭根村。子孙满堂的他本可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唯一让他揪心的就是村口的溪流。

  村口溪水的下游就是牛头山水库,整个临海市民喝的就是那里的水。“那时候村里人不懂环保,晴天烧秸秆,一下雨就把灰连同垃圾往河里倒。”老王看不下去了,从1996年起,每天吃过早饭,就套上高筒靴、拿上长短竹竿、操起小网兜出发了。

  上午走下游,下午走上游,每天都要沿着河道蹚水两三公里,看见水面有漂浮的垃圾,他都会用网兜捞出,丢进路边的垃圾桶。而遇到一些腐败的杂草和动物尸体则用撩钩耙至岸边,有时还要挖坑掩埋。

  长竹竿断了3根,短竹竿断了5根,高筒靴也换了一双又一双……每天义务巡逻河道近两个小时,老伴是第一个反对的。“一开始河水很脏,时常双脚全起泡了,回家挨老婆子一顿骂,连着擦好几天药膏才能恢复。”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村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清理河道、清洁乡村,是我作为一个村民的义务,更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觉悟。”

  不仅如此,退休后的老王还担任了村里老年活动室的负责人,一有空就会去村广播室播报新闻,附带着将一天的护水情况做详细通报。长此以往,村里的孩子成了他的忠实听众,老王这头刚播完,孩子们就纷纷去河边查看是否有垃圾。而乱倒垃圾的村民也很羞愧,从此再也不敢倒了。

  义务护河18载光阴,在老王的努力下,环绕村子的溪流越来越清澈,不仅垃圾都被清理了,村里人也都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随着老王年事渐高,村干部怕他蹚水下河捡垃圾不安全,就常劝他少走走。但老王嘴上答应,手脚却闲不住,还是跟以前上班似的,准时去河边“报到”。

  直到2014年,“五水共治”在全省各地全面启动,村里的每条河道都有了保洁员,老王才从义务治水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了。“党和政府下这么大的决心,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治水,说明我这么多年的义务劳动是值得的。”老王还以个人名义向东塍镇“五水共治”办捐款1000元,向台州市“五水共治”办捐款5000元表示支持。

  尽管“退休”了,但老王治水的故事仍被村里人津津乐道。东塍镇中心学校10多名学生赶到岭根村,追着这位“最美河长”听他讲治水故事。村民王国松一开始觉得老王多管闲事,“垃圾往河里扔”的习惯硬说是改不了,但随着村里的溪水渐渐恢复到儿时的清澈,他也被老王的坚持深深打动,60多岁的他主动加入了义务治水的行列。

  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东塍镇以老王的名义成立了“王义耕护河团”,下设巾帼护河队、红领巾护河队、青春护河队、夕阳红护河队、民兵护河队、大学生村官护河队6支队伍。

  河道清理、植树绿化、入户宣传、演讲比赛……陆续开展的各类活动让村里的治水氛围格外热烈。本是老王一人扛大旗的治水任务,成了人人参与的“最美”群像图。

  正值酷暑,室外35摄氏度高温,老王又有了新装备,一柄扫帚,一只簸箕,他时常带着“新两样”在村里转悠。“从连山桥到外王街口,这500米归我管。”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暑气逼人,老王每天坚持打扫路面一小时。他说:“活到老,干到老,有一点热,就要发一分光。”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8 护河18载,老乡长有了接班人 2016-07-07 1708852 2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