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政治

“大尺度”
刷新反腐信心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南京杀青,不日就将与观众见面。这则消息一经曝出,立即引爆公众“沸点”。

  一方面,在人们记忆中,《大雪无痕》《绝对权力》《忠诚》等反腐剧热播距今已有10余年之久,对于这类题材可谓久违。随着党的十八大后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反腐剧也迎来强势回归,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就有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反腐剧的重归荧屏,不禁让人们感慨一声“好久不见”。

  另一方面,据说《人民的名义》剧情尺度突破以往,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干部。突破的是“级别”,刷新的是尺度,关照的是社会现实,吊牢的是观众胃口。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期待万分。

  确实,《人民的名义》可谓反腐剧的新信标。无论是规格待遇、团队阵容抑或是投资制作,该剧在当下的电视剧中都是罕见的。看一看它的“配置”就足以让你眼前一亮:它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发起,著名编剧周梅森执笔创作,李路出任导演,还被相关部门列为重点项目。

  “副国级反派”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他会怎样“兴风作浪”?正义利剑又如何战胜邪恶?观众期待的背后是对现实的感同身受——其实在当下,老百姓对于“老虎”落马的观感早已脱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一批重大案件得以查处,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其中就不乏副国级的“大老虎”,如今将其搬向荧屏,可以说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彰显了时代的进步,也显示出我党净化自身的勇气。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在“大尺度”剧情推出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反腐的空前加强和深入推进,感受到的是党中央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优秀的反腐剧,就是这样一帖强心剂。一方面,它的存在是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客观需要,以案说法警示党员干部更加廉洁自律,剧情剖白帮助公众更加“耳清目明”,主流价值观净化社会更加气正风清;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也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内生动力”之一。反映反腐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故事集,它应当包含问题导向,思考现实、展望未来,通过艺术形式启发全社会对反腐的新思考,让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人心。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与“副国级反派”斗智斗勇,跟着正义战胜敌人,人们对《人民的名义》翘首企盼。当然,光有一部《人民的名义》是不够的。物理学原理指出,液体的持续沸腾需要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如何让这股热潮不断延续并化为对现实反腐行动的有力支撑,让公众的反腐信心值刷得更高?无疑,这需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的持续“供热”。


浙江日报 政治 00011 “大尺度”
刷新反腐信心
2016-07-05 1702114 2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