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善融者,常新

  互联网时代,创新需要“跨界”。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亦如此。

  去年,我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实现路径之一就是社会化,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等途径,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落实到全省各地,则需因地制宜,长袖善舞。

  舟山市搭建“淘文化”线上线下平台,就是要打破政府“办文化”的惯性思维,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文化机构及群众个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按照互联网的说法,这就是一个众筹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新平台。

  平台创新有三。

  其一,主动追随互联网,让公共文化服务“潮”起来。互联网的一大创新是C2C,即公开便捷地实现了一对一的无缝对接,而迈出这一步,意味着要实行市场化运作。

  借鉴互联网BAT运作模式,政府退居运营者、监管者角色,通过开发网页、APP等两微一端,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的集约化,让文化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让政府公共资金使用更合理公平公开。

  其二,请社会力量站到舞台中央。互联网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逻辑转变就是“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近年来,服务型政府一些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力量不仅是“受惠者”,更是“创造者”。

  “淘文化”也在不断升级理念、更新版本。1.0的平台上,老百姓下单,文艺团队接单,政府买单,需方供方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就水到渠成了;2.0的平台上,文创企业下“单”,政府接“单”,老百姓买“单”。不同点是,前一个平台的“单”,是公共文化产品;后一个平台的“单”,是创意设计服务。共同点是,这个平台正在努力地以文化的名义,破解各类主体的角色认知,集聚尽可能多的、能够生发再创造力的人才资源,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其三,事业产业互为借力,融合并进。在传统观念里,文化事业归政府包揽,文化产业留给市场大浪淘沙,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让二者齐头并进。而舟山敢于不循常规思维,借助互联网新科技手段,探索从“齐头并进”迈向“融合并进”的新路径。

  此举突破有着舟山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历史上,这里是“海上河姆渡文化”发祥地;今天,群岛新区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的战略基点,这就决定了舟山在传承传统文化、创造当代文化方面有着现实的紧迫感。其次,舟山本土人口100万,每年外来游客1000万,其特殊的人口比例构成,蕴含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两大命题需要同步破题。

  在淘文化2.0平台上,引入产业体系,当是另辟蹊径的远见之举。舟山倚经济区位之优势,抢抓文化产业发展,棋落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一种顺势而为,也是借力使力。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相关职能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应厘清相关利益区域,不争利,不渔利,让事业、产业各归其位。2.0平台很好地厘清了思路:将淘文化运营的主体交给企业,让企业在淘文化平台的引导下去自主构建生态发展圈,其内容制作与发展权全部交给企业自行处置。应该来讲,这是职能部门表达主动规避的姿态,值得肯定赞赏。

  善融者,常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尤其是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的大语境之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老百姓不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改善民生的直接参与者与积极活动者。我们应加快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加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善融者,常新 2016-06-24 1649982 2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