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创新浙江

科技,给农业插上翅膀

我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成就回眸

  自古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固有印象,时至今日,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已然从新时代农民的生活中悄然远去了。在“十二五”期间的浙江,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日益延伸成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充满了技术含量和收益潜力。漫步于浙江的乡间,农作物长势喜人,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富裕成为较为普遍的印象。这一切的变化归根到底得益于科技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正如一句著名论断所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三者中最能挖掘内在潜力,并对未来发展起支撑和驱动作用的,还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创新驱动

  农产品升级

  对于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有明确的论述,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浙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包括着力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以及大力发展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等。

  在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方面,浙江主要选取了三大着力点。一是提高了自主品种覆盖率。省财政自2012年起大幅度增加投入,每年安排6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水稻、旱粮与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新品种选育。共选育新品种(组合)268个,获得品种权保护和专利授权270个。以水稻育种为例,截至2015年2月,浙江已有19个品种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为全国各省之最。二是强化了现代种业基础。浙江培养了一批种业科研骨干力量和优秀青年人才,建设了一批种质资源基地,提升了育种创新能力,并培育了一批种业企业。三是收集创制了一批种质资源和新型育种材料。

  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浙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如针对传统茶、竹种植业的《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和《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这两项工程集中了全省1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力量,在33个竹产业和茶产业主产县(市、区),以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为载体,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了29个新品种和79项先进适用成果。经过三年的实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以竹产业成果转化工程为例,共建设培育了科技示范基地48个,培育龙头企业28个,开发新产品135个,新增产值18亿元、就业4475人。

  在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方面,浙江“十二五”期间围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组织实施了196个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省财政共投入经费1.59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经费9.16亿元。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在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业、茶叶、蚕桑、经济作物、饲料等农业主导产业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有效驱动了农业产业发展。而在农业高新区建设上,浙江“十二五”期间新创建和持续建设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12个,嘉兴、萧山、金华和湖州4个省级园区已升格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在集成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人才培养、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

  农业高速路

  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要正确认识、科学判断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4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正是浙江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浙江“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又一要务。

  在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中,浙江近年来主要做了五项工作,分别是三网融合高速信息通道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及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等五大示范工程建设。“互联网+”农业,让农业发展进入了高速路。

  三网融合的实现,使农业物联网成为可能。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目前,浙江省IPTV用户达到350万人,位居全国第四,光网覆盖3500万户,96%的用户具备100兆光纤的接入能力。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则已经完成整体框架开发,实现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对接工作以及便民服务系统对接工作。在呼叫中心建设方面,目前已完成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需求调研标准化改造框架方案,并在嘉兴、丽水两市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试点。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三项内容,分别是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其中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以农民信箱作为涉农用户、业务系统的主入口、主平台,接入智慧农业、地理信息、数字农机、农资服务等子系统,开展为农信息服务。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结合“远教入户”试点工作进一步打通便民信息通道形式,丰富信息内容。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则是通过组织开发完成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农业电子商务保驾护航。

  农村信息化五大示范工程是指桐乡市、衢江区开展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德清县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工程;丽水市、武义县、临安市开展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浦江县开展的农业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和安吉县、桐庐县、遂昌县开展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以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为例,目前农业物联网示范已推广到蔬菜产业、粮食产业、高效新兴产业、特色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等五大产业,共征集到项目实施单位13家。

  农民致富

  科技来带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带领农民致富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将目标落到实处,浙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不乏具有浙江特色的创新举措,让农民不仅富裕起来,而且能够掌握致富之道。

  科技特派员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十二五”期间,浙江深入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2014年,省科技特派员财政专项经费增加到3618万元,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从218名增加到335名,派驻范围由原来的28个扩大到31个。由68家高校、科研院所924人组成的125个团队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于75个县(市、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构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如浙江省农科院包崇来研究员下派到青田县章村乡,引进推广优质高产茄子新品种“浙茄1号”,传授大棚育苗新技术,让示范户平均亩产值增加到8000多元,累计增收5800多万元,茄子产业已成为章村乡的农业支柱产业。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是另一项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工程,目前浙江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已投入资金16.68亿元。经过连续十年的工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原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成效,有力推动了原欠发达地区发展。如青田县通过实施“青田县油茶栽培、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后,大力培育油茶资源,拉长油茶产业链,培育品牌,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极大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2014年全县油茶产业实现总产值达2.71亿元,比2010年项目实施前的1.27亿元增长113.4%。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浙江还组织开展了科技帮扶工作。2012-2015年间,省科技厅组织了对龙游、庆元、泰顺、磐安等县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服务了广大农民。以对窈川乡的科技帮扶工作为例,工作组帮扶窈川乡8个行政村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域特色优势产业。全乡6大产业产值从项目实施前的238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879万元,累计新增产值2896万元。2012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7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30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2317元,其中项目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155元。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14 科技,给农业插上翅膀 2016-06-24 1649864 2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