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宁波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教材接地气教学多样化

思政课如何“走心”

  “为什么我们要有理想信念,做一个平凡人就是胸无大志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提高?”……这几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曲蓉,认真地整理着学生们在课上提出的各类问题,这些鲜活的案例将存入学生思想问题库。

  高校是各类知识与文化的汇聚地,思政课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从2013年起,宁波大学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推出学生思想问题库、主干课案例库、线上特色教学等一系列举措,目的就是让思政课的内容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眼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网络上各种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学生们是不是认同老师课上讲的,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正良说,“老师不能想当然地去教书,而是要先搭学生的脉,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

  翻开这本动态更新的学生思想问题库,里面收纳了2013年以来该校学生提出的近300个思想问题,涉及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的情绪控制,也有关于国家的战略布局。“这些原汁原味的问题,都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讨论时冒出的真实想法,需要把他们的原话记录下来。”陈正良说。

  了解了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又如何针对性地让“高大上”的课本内容接地气?陈正良的回答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点。”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找来热点新闻、身边的故事来充实教学案例,努力让思政教育转变为学生们感兴趣的事。

  于是,一本集合了全体思政课老师力量的主干课案例库应运而生。比如,讲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老师摆出校园里的案例——“宁波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上千只白鹭。然而,每年春夏也给师生带来了不少烦恼,鸟屎常常落到行人身上,鸟儿筑巢弄死了正在抽芽的树木。我们应该要保护白鹭,要赶走白鹭,还是有第三种办法?”这个身边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们立刻产生了共鸣,直扣内心的点评分析,更是让“高大上”课本理论变成了生活中的“大白话”。在不少学生看来,“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老师让我们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了多角度思考。”

  如今,学生思想问题库、主干课案例库就像教学指南一样,不仅优化、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也为思政课老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教师之间互教互学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不少思政课老师也纷纷酝酿起自己的“秘籍”。《权力与美德——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就是曲蓉花了一年时间写的书,在她看来,这本书既是一次自我提升,又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延伸教材之一。

  除了做精教材,宁波大学率先参加上海共享课程联盟的慕课课程,尝试多样化教学。这学期,宁波大学学生董天文是这样上思政课的:早上起来,先点开《思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平台APP,听一段讲课视频。晚上入睡前,再看看班级里发的讨论帖,回复几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在线学习占了整个学期的四分之三课时,剩下的见面课上,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或在线进行跨校互动。

  “‘翻转课堂’思政课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我们在玩手机时不再只是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也可以学思政课。”在董天文看来,“翻转课堂”解决了学生们刚踏进校门时的迷茫,为学习生活作指导。

  临近期末,两本早已超过500页的教案库和问题库还将继续“扩容”。这些凝聚了师生集体智慧的教材,已成为宁波大学的特有教材。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真柱说:“下一步,宁波大学将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把知识创造和服务国家有机统一起来。”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思政课如何“走心” 2016-06-15 1608817 2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