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把科学生涯书写在中国田野上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

  “每位科学家的工作都会产生亮点,对于我而言,这个亮点较早地到来了,并改变了我的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研究员早年留学英国,27岁就攀上科学高峰,而他选择把由此开启的多彩科学生涯,书写在中国的田野上。

  到2015年底,陈剑平归国刚好满20年。他领导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毒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大批先进的植物病毒检测技术,鉴定了数十种植物病毒新种类,测定数十种植物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截获了上千批次外来入侵植物病原,为我国植物病害检疫检验工作提供了核心技术,也为国家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揭示了5种重要粮食病毒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机理,建立的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0年间,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

  陈剑平回国时,他的英国导师担心:以中国的科研条件,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博士将就此结束科学生涯。“但回国20年来的科研实践证明,导师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陈剑平说。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剑平在英国留学期间,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植物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内在关系,解决了30多年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也为他在植物病毒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许多人都认为这位青年科学家会在国外发展,但是陈剑平听到了祖国的召唤。当时的浙江省领导表示:应该请陈剑平回浙江工作,如果他没能回来,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好。这番话对陈剑平触动颇深。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快速处理完手头的工作,踏上了归途。

  初回国时,陈剑平感受到了科研条件的差距。在英国,他有一台自己专用的电子显微镜,而当时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陈剑平回忆,回国后不久,他到农业部申请科研经费,一位司长感动于他的回国热情,但还是遗憾地告诉他,给10万元的资助都非常困难。“我在这位司长的办公室里等了很久,他到各个处室去‘游说’、调剂,终于凑齐了这笔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剑平组建团队、建设实验室,锲而不舍地开展植物病毒研究。令他欣喜的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现在,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已经和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2002年起,陈剑平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开始了从“I”到“T”的角色转换。他说:“‘I’意味着追求自‘我’,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而‘T’是英文‘团队’(Team)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带好团队,聚集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多年来,这位“全国资历最老的省级农科院院长”培养了60余名硕士、博士。

  2011年,陈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之后不久,他到杭州淳安山区开展扶贫活动。“在一个农户家里,见到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我问她,最向往什么?”陈剑平说,小女孩的回答让他刻骨铭心,“我向往山核桃成熟,那时爸爸妈妈就回家了”。

  “此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全国亿万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那一刻我感到十分惭愧。”陈剑平说,“是这名留守儿童启发了我,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让农业科技在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围绕‘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我们的科技助农行动将更加接地气。哪里有需求,就向哪里推进。”目前他正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农业综合体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这些实践能给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大的改观,到那时,小孩子就能在父母身边幸福成长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把科学生涯书写在中国田野上 2016-06-02 1592990 2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