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东方披萨”铺就乡村致富路

开化汽糕,谁解其中味

  顾名思义,汽糕就是用“汽”蒸出来的糕,在开化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于它何时起源,已经很难追溯根源。直到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和中秋、重阳、立夏、端午等重大节日,很多开化人都会准备食材,在家蒸上几屉汽糕。

  刚出炉的汽糕成圆饼形,晶莹剔透,洁白的表面镶嵌着豆腐干丝、虾皮、笋干、萝卜丝、猪肉等馅料,这个被誉为“东方比萨”的人间美味,原本只是重大节日才会制作,如今已成为开化的一张金名片。

  神奇汽糕,尽是家乡味

  在深藏大山一隅的开化长虹,人们至今认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翻山越岭前往江西景德镇考察陶瓷时,一定品尝了开化汽糕的无尽美味,并从当地淳朴的村民那里学到了汽糕的配方,最后制成了风靡世界的美食——披萨。

  虽然无从考证,但一方水土,产一方风物。流传了上千年的开化汽糕,与意大利披萨的本质区别为:一个是面粉加海鲜食材,一个是米浆加干菜系列,加工工艺几乎雷同。但长虹汽糕一旦离开当地的水质,味道就大相径庭。

  长虹汽糕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对水质和环境要求极高。有不少人尝试把汽糕引进杭州、上海等地,可奇怪的是,一经离开开化,即使用相同的材料、工艺制作,也蒸不出开化当地口味的汽糕。

  “这就是开化汽糕的神奇之处,也让很多漂泊在外的开化人心存惦记。”长虹乡党委副书记徐军明说。

  近年来,随着开化乡村游呈现井喷态势,来长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长虹乡的农民把目光转向自己吃了一辈子的汽糕。

  “那是长虹人的特别记忆,不管离家多远,汽糕的记忆总挥之不去。”6年前,开化人黄小伟结束了在温州打工的生活,回到长虹老家,夫妻搭档开起了一爿小吃店。每天凌晨零点闹钟响起,夫妻俩就起床开始忙碌,黄小伟蒸汽糕,吴苏兰做早点。

  “挑选好糙米,用水洗净,放入凉水浸泡一晚,沥干后放入机器中磨成细粉。再加入酒酿、适量的水和成米浆。” 黄小伟说,这米浆非常考验制作技术,不能过稀也不能过浓,而且还得根据天气变化不断调整。发酵得好坏,直接决定汽糕后期制作的口感,发酵不够汽糕会变硬,发酵过头汽糕会发酸,一锅汽糕就算报废了。

  而制作汽糕的工具也别具一格。黄小伟用的是农村比较普遍的土灶,在大锅中加入大量的水,上面放带孔的铝板,铝板上铺一层纱布,舀几勺发酵好的米浆铺匀,然后和意大利人制作披萨一样,根据喜好在米浆上撒一层馅料,然后不停地往土灶中添加柴火,水蒸气徐徐透过圆孔往上冒,米浆凝结,约过10分钟左右,一块与和田美玉相仿的汽糕就成型了。

  翻山越岭,走进大都市

  开化汽糕的滋味,让很多游子和食客念念不忘。但是新鲜的汽糕保质期短,且不便携带,如何弥补这份缺憾?长虹乡村民余东良为这事费尽了心思,他参考农家土制炊蒸法并改进工艺,研制出了美味爽口的汽糕干。

  在余东良50平方米的小店里,沿墙摆放着7只电饼铛,里面铺满了被切成小块菱形的汽糕。“拿来烘制的汽糕,厚度要比新鲜食用的薄,而且一定要用菜籽油。”余东良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烘制好的汽糕干金黄透亮,惹人喜爱。咬上一口,松松脆脆,犹如薯片不粘牙,又有嚼劲。“小店平时最少也能卖出40多包,如果是节假日或者油菜花盛开时,客人就多了,每天可以卖100多包。”余东良的新房正在建造中,完工后,他家的汽糕干制作规模就可以扩大了。

  “现在大城市流行这种吃法。长虹乡有15家作坊在生产,还来不及做,去年我还特意增加了8台电饼铛,增加产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黄小伟说,他从2014年开始做汽糕干,2015年销售额近30万元,净收入有15万多元。

  汽糕干的热销,不仅让经营户喜出望外,也让当地党委、政府看到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今年4月,开化县成立了汽糕品牌建设办公室,负责汽糕品牌建设、产业发展规划、人员技能培训等事宜。开化县市场监管局主动上门,对15户汽糕干经营户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测。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验收,QS认证才能审批通过。”开化县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表示,因受食品安全认证的影响,长虹汽糕干一度在天猫下架,这让当地对产品质量更为重视,只有通过QS认证才能生产。

  如今,开化汽糕干名气越来越大。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经营户们又创新研制了腊肉汽糕干、白糖汽糕干、虾皮汽糕干等品种,同时为方便携带,还专门请人设计、制作包装盒。部分经营户还加盟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和微信平台,以“互联网+”的新模式进行销售。目前,长虹境内的汽糕干,70%通过电商销售,成为“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产品”的典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开化汽糕,谁解其中味 2016-05-31 1584986 2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