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
赵畅
最近读到两则新闻,颇让人吃惊:一是说替人在课堂上喊一次“到”,不需要认真听课,不需要做笔记,就能轻松赚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在济南不少高校,有偿替人上课已经成了不少在校学生的“兼职”,“生意”好的学生甚至能月入近千元;二是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最近的一项调查,“聚餐社交”正风行大学校园。请客吃饭、应酬拼酒已成部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开销,尤其是学生社团,有人甚至一个月就要跑20多个“局”。
为了给自己多放几天假,有的大学生不惜通过有偿的办法让别的同学“替课”,而一些“替课”者鉴于任务轻、收益高,也便趋之若鹜了。“聚餐社交”之风的渐起,借口“社交”实则离不开一个“俗”字,今天你邀我、明天我请你,你来我往,聚餐的队伍便越聚越大。“替课”和“聚餐社交”的风行,无疑暴露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正向大学校园蔓延的端倪,也不难看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此消彼长。
我们的大学生们不妨扪心自问:我到大学里究竟是干什么来的?国家、社会、家庭花那么大的投入培养自己上大学,难道就是来享安逸、图快活的吗?自己多年的刻苦用心,难道不是为了到大学里来寻找对知识、智慧、能力的渴求吗?如果说,读大学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作为有独立思考的人。是让不成熟的心灵变得成熟,是让人开阔眼界,让浅薄的人变得厚重,让浮躁的心变得沉稳”的话,那么让人“替课”,这是诚信、厚道的表现吗?真能为自己“替”回学业知识吗?随意浪费开支,将兴趣爱好、思想精力转移到“聚餐社交”上,这是勤奋读书、严谨治学的做法吗?
“替课”与“聚餐社交”的兴起,自然也折射出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哪怕是上公共课,如果我们能够引入“人脸识别系统”等科技手段,有学生想浑水摸鱼让人“替课”这个漏洞不就能够被轻易堵上了吗?有的学生热衷于“聚餐社交”,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真没有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听闻吗?既然听闻了,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去追踪了解、教育查处呢?学生的社交能力固然需要培养,因为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获得的学分,更是学生的素养、能力和视野,但这种以“聚餐”为媒介的“社交”,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提倡的吗?说到底,“替课”与“聚餐社交”其中更多的是市侩、物欲和极度实用主义的东西,学生一旦沾染上这些东西,必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然,一些大学生热衷“替课”和“聚餐社交”,一定程度上也能从一些大学本身的管理“行为”、教授自身的人格“形象”中找到些许相关联的“影子”。不是吗?当学校的行政化效应被放大以后,随着兴奋点、关心度的转移,本质意义上的管理重点和管理内容必然被严重肢解抑或“缩水”,而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拉关系、走后门的奔走中,除了削弱教授的影响力外,给学生的滋养也定然不再是学术。与之相应的是,当教授们忙于发论文、竞相争科研经费,个别的竟不想再上课、即便去上课也是应付了事,这还能给我们的学生以多少正面的示范传导呢?
在4月26日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仅是说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们听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大学的教育和教授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大学生们而言,“既来之,则安之”,并做到“好学之”。只有保持一份纯真可贵的“书生意气”,潜心学习、刻苦攻读,才能掌握更多知识、增添更大本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们只有掌握了真才实学,才能有所担当,家国情怀的展示也才会有具体的落脚点。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理应是大学无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就是育人,我们的大学必须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尤其要从功利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把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真理的追求放到工作的首位。否则,学生单纯只有学识上的成功,人格缺陷、思想迷茫、精神萎靡,那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管理学生,必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并体现“落小落细落实”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起慎独、自律的品质。
一位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在学生眼里就是他们的道德大师、学术导师。大学教授努力成为“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大师、导师,不仅是提升自我形象的需要,也是大学灵魂建设的宗旨所在。大学教授固然需要搞学术研究,但教书育人是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须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的兴旺发展,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有赖于党和政府的关心,也有赖于社会的支持,更有赖于大学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牢记初心,时时从初心出发,处处回归初心,才能够在提振士气、升华形象的同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