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我省公共服务供给短板
张秀梅
补齐我省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短板,必须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作的供给模式:主体构成层面,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制度设计层面,加强立法,有序运作;决策实施层面,建立“需求导向型”供给机制;能力建设层面,重视基层政府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补齐我省公共服务供给短板
张秀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既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也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近年来,我省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2007年开始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同时还着力向“三农”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努力使公共财政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省人民。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据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针对全省城乡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公共服务供给主要还存在着以下三大短板:
一是生活型公共服务基本满足需求,但发展型公共服务还有较大缺口。农贸市场的布局和配套、供水供电保障、邮政服务和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站建设等基本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但公共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与百姓需求还有距离。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城乡不均衡。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欠账,当前我省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还比较明显,无论是资金投入、设施建设方面,还是资源配置、服务水平方面,农村都远落后于城镇。
三是公共服务供需仍不匹配。由于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还比较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有些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百姓的需求和偏好。
要走出公共服务供需困境,不但需要增加供给,实现量的扩张,而且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质的飞跃。可以说,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选择。
主体构成层面: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
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取决于政府的权力配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各主体的成熟程度以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当前,政府无疑是一个强大的供给主体,但各级政府的职能不仅仅在于提供公共服务,还要负责其他诸如行政管理、支持经济发展、确保一方平安等职能,因此无论是财力上还是能力上,单纯依靠政府是无法完全提供百姓满意的公共服务的。因此,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就非常必要。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政府可以通过授权、资助、监督、预算或政策安排等方式将公共服务委托给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等第三部门进行间接的生产与提供。目前,我省的社会、市场的功能分化迅速,第三部门也正在不断成长、壮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把政府不宜直接插手或者提供成本过高的公共服务交给第三部门去做,扶持第三部门成为公共服务供给重要力量。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不是用理想的市场去代替不完善的政府,也不是用理想的第三部门去代替不完善的市场,而是要在都有一定局限性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有效协作机制,实现多元协作,即从政府角度转到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从公共部门角度转到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角度;从命令、控制和指挥转向领导、合作和议价。努力探寻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均衡点,依据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原则,最终解决公共产品供求矛盾。
制度设计层面:加强立法,有序运作
一个好的、负责任的政府会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来积极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公共服务供给要有序运作,政府既要“放手”,也要“牵手”,即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制度化管理渠道,健全监督机制。
第一,鼓励第三部门健康发展。坚持“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块”的原则,即放开服务类社会组织,让它们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限制有政治企图或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有序,保持社会稳定。通过法治的方式,明确第三部门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避免政府过多或不适当的干预,切实保障第三部门的自治性。
第二,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包括服务标准、操作流程、管理方式等,通过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步解决资源占有不均、服务水平不等和权益保障失衡等问题。标准化制度建立以后,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从而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第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无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还是市场或是社会提供的,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此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同时也便于对其进行相关的监督,减少那些企图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违规使用公共资源的可操作空间。
决策实施层面:建立“需求导向型”供给机制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供给机制,实现决策程序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的决策,以政府政绩为出发点,忽视百姓的多样化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是脱节的,即供不应求或供非所需,因此是低质低效的。改变这种供需状况,就要改变供给决策机制,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供给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层次:
实现供给扩面,满足基本需求。对于生存型的公共服务,要扩大覆盖面,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保障公民的生存权。
实现供给提质,匹配品质化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差异化需求,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具体可通过抽样调查、投票选举、“一事一议”等方式决定公共服务的供给。
创新供给,引领高尚需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引领高尚需求,从而推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能力建设层面:重视基层政府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基层政府在协同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政府了解本地区市场的力量、第三部门的情况,便于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合作网络,在共同分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协同机制,推进合作,各方共同受益。同时,基层政府能够培育公众的公共意识、参与意识,能够动员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亟须加强基层政府能力建设。
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相同的群体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现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还会产生新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更多元的供给主体,形成更有效的供给机制,达到更高质量的供给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