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60年前,《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60年后,浙昆携《十五贯》再度晋京——

幽兰逢春一甲子

  一株经历了600多年风雨的幽兰青春绽放——5月12日晚,由人民日报(文艺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典藏版《十五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倾情上演。

  “浙、沪、苏”三地联动,浙江昆剧团“五代同堂”,浙江昆剧团携手上海昆剧团、江苏苏州昆剧院,共贺《十五贯》晋京一甲子,演绎600年昆曲的繁华盛景。

  冠盖满京华,梨园春如许

  5月11日早上,浙江昆剧团《十五贯》剧组一行乘高铁晋京演出。60年前,浙江昆剧团携《十五贯》晋京演出,轰动全国,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60年,在艺术长河中,倏忽一瞬间。77岁的著名昆剧演员王世瑶坐在7车厢1号座位,望着窗外不断闪现的风景,心情难以平静。“60年前,我只有17岁。我们背着铺盖卷儿晋京,绿皮火车就坐了2天2夜。一路上,学生辈把座位让给老师,我们就打地铺睡在过道上。”王世瑶说,想当年,剧组在北京老火车站下车后,集体住在京城一处四合院里。虽然演出条件艰苦,但大家觉得有戏演、有观众看戏,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5月12日晚7时30分,60年前那出“冠盖满京华”的《十五贯》再次展现在京城的舞台上——星光熠熠,名家荟萃,名角争辉。早在1个月前,这出戏的票就卖完了。

  “当然了,看戏当看角儿。”这不,眼前一个个“角儿”令观众们应接不暇:浙江昆剧团携手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联袂为观众们献演的这出《十五贯》有5个况钟,5个娄阿鼠,各具特色,轮番上场。

  60年后的这场《十五贯》依然以当年的演出为蓝本,时长从原来的3小时浓缩到2个多小时,道具和布景基本不变,总体上“原汁原味”承接了该剧60年前的模样,演员们也力求准确地解读和感悟当年昆剧老艺术家们在精神内涵、人物情感、动作表演上的经典性。当年曾跟着周传瑛、王传淞学戏的计镇华、刘异龙、王世瑶、张世铮带着浙昆五代人依次亮相。

  你看,苏昆的吕福海,甫一出场一个

  市井无赖的形象,引发观众会心一笑;上昆刘异龙则演得松而不懈,活而不火;浙昆“盛”字辈陶波饰演的娄阿鼠,油而不滑;浙昆“万”字辈田漾饰演的娄阿鼠,配合默契;最后一折《审鼠》中,77岁王世瑶饰演的娄阿鼠,收放自如,出场仅几分钟,便扑通跪下,在状纸上画下押文,又被带着“镣铐”离场,满场观众喝彩不断。

  你看,上昆74岁的计镇华,一出场声音依然响遏行云;在接下来的《见都》一折戏中,浙昆“盛”字辈传人陶伟明饰演的况钟,字正腔圆,身段严谨中不乏洒脱干练;《踏勘》一折戏中浙昆“世”字辈演员张世铮饰演的况钟,老练而富有书卷气;《访鼠测字》一折戏中,浙昆“万”字辈演员鲍晨饰演的况钟,更是有节有度;而曾是浙昆“秀”字辈传人的邢岷山饰演的况钟,则有着浓浓的“影视味”——如今他已是著名的影视演员。

  在这10位演员中,年纪最大的是77岁的王世瑶和刘异龙,最小的是“80后”的田漾。“他们的表演,惟妙惟肖,老幼神情,各具风格。”许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票友兴奋地说。

  此外,浙昆“盛”字辈昆剧表演艺术家何炳泉扮演的过于执、“万”字辈演员曾杰扮演的熊友兰、胡娉扮演的苏戌娟、徐霓扮演的秦古心、胡立楠扮演的尤葫芦和李琼瑶扮演的门子,“秀”字辈演员汤建华扮演的夏总甲……也个个活灵活现,让观众欲罢不能。

  就在此次演出之前,浙昆还带着14岁的第六代传人——“代”字辈的张唐逍,专程去安定门拜访当年《十五贯》晋京的见证人——95岁高龄的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先生。那天,听闻浙昆要带着《十五贯》再度晋京演出,刘厚生显得非常激动,他称赞《十五贯》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将一个在昆曲界并不算一流的剧本改成符合观众价值需要的优秀作品。浙江昆剧团为怎样从昆剧传统剧目中发掘优秀作品开了一个好头。”刘厚生说,昆剧的传统剧目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现在中国七大昆剧院团,如果每个团每年发掘一出传统戏,10年就有70出,那将会有更多像《十五贯》这样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

  弦歌不歇,一甲子的传承

  60年弹指一挥间。

  5月12日,浙昆人在长安大戏院前,按照60年前晋京演出的样子,重新拍了一张《十五贯》演出的“全家福”。

  这么多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自然会缅怀当年的“传”字辈恩师,也会说起60年前晋京演出的盛况。

  回望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带给浙昆人更多的是信仰与坚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昆剧表演团体,浙江昆剧团盛演了数十年、超1500场的保留剧目——就是这出《十五贯》。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成立剧团时,我只有17岁,可我现在已经77岁了。”在王世瑶的记忆里,60年前的4月17日,当时的浙昆还叫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十五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首演,周传瑛饰况钟、王传淞饰娄阿鼠、朱国梁饰过于执、包传铎饰周忱,在北京连演46场,观众多达7万人次,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及梅兰芳、田汉、夏衍等名家都专门观看了演出。5月18日,田汉在《人民日报》写了那篇著名的《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同年,《十五贯》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个肯定,对于当年的剧团演员来说意义深远。只是,在当时全国还没有设奖的情况下,《十五贯》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回来后,剧团得到了5000元奖励。“团里奖给了我20元奖金,当时那可是相当高的荣誉。”如今已经70多岁的张世铮回忆说,直到2012年年末,承载着浙昆“传、世、盛、秀、万”五代人辛勤传承的《十五贯》,终于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评选中荣获“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张世铮感怀:“这是一个迟来的大奖。”当年《十五贯》晋京前,全国只有一个48人的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地都已没有昆剧演出团体了。正因为一出《十五贯》,流落各处的昆剧人才陆续被召回,新的一代开始被培养起来,一个剧种重新恢复生机。

  昆剧传承,最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深得周传瑛先生亲授的张世铮数了数说,在《十五贯》演出的1500场中,自己起码就演了400场,“浙昆是很注重传承的剧团,当年周先生手把手教戏时,就叮嘱我说,一定要好好学,将来把《十五贯》传承下去。”张世铮说,2013年,汇集浙昆“世、盛、秀、万”四代同堂的传承版《十五贯》在杭州剧院开启全国巡演的大幕,为了使全国巡演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浙昆还特别邀请了上海昆剧团的资深导演沈斌对该剧进行了完善性复排,使演员在台词、节奏及舞美灯光等处理上有所提高。难得露面的张世铮、王世瑶等名家都亲自登台献艺。

  而当年另一位主演王传淞的大儿子王世瑶,面对老照片回忆《十五贯》盛况时也感慨:“我家中还保留着一张北京评剧团《十五贯》的剧照,看那时的剧照,你根本分不清是我们团还是别的团的照片,因为太流行了,各个剧种的剧团都在排这出戏。”在他看来,《十五贯》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成功的——《十五贯》是第一部引进导演制的昆剧;同时也一改以往一桌二椅的单调场面,第一次用了布景。

  如今,张世铮、王世瑶等昆剧名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阔别舞台专心幕后育人。但为了向恩师“传”字辈艺术家致敬,为了传承昆剧,他们再次聚集在一起,重新穿上戏服,扮上戏妆,勒头吊眉……

  五代同堂,浙昆幽兰香

  悠悠600年间,昆剧依然馨香。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浙江昆剧团“五代同堂”版《十五贯》在杭州剧院连演3场,最后的压轴大戏是武戏《雁荡山》——这出由浙江昆剧团和上海昆剧团联合演出的剧目,一个个短打的武生,身手矫健敏捷,干净利索,开打整齐如一,跟头翻得惊心动魄。

  “这是真正用生命在演戏,为了排演这出戏,浙昆为每位武戏演员都买了人身保险。”林为林这位“秀”字辈传人,在21岁时便以《界牌关》成为梅花奖得主,他的翎子功就来自周传瑛的身教,这个有着“昆剧第一武生”之称的大武生,53岁依然雄姿英发,身披铠甲,手持大枪,气定神闲。

  林为林说,恩师周传瑛很早就认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抢救、保护措施,任凭老一辈艺人“退的退、老的老”,那么通过口传身授的昆剧艺术就会随之消亡,这将是昆剧艺术的巨大损失。为此,他一面加快“传、帮、带”的步伐,一面不顾病痛,有计划地抓紧把自己的数百出戏传授给年轻演员。甚至到了癌症晚期,他仍在排练场、走廊上、办公室甚至病房里为演员们讲戏。弥留之际,他还以口述方式,让儿子记载下几出昆剧文本,周老先生说:“我不能把大先生留给我的戏带进坟墓去。”

  就这样,在《十五贯》获得成功后,浙江昆剧团并没有停下对昆剧艺术的挖掘和传承。在这60年里,相继挖掘、整理和复排了《拾画叫画》《题曲》《写状》《打子》《界牌关》《弹词》等200余出折子戏。其中100出具有浙昆表演特色的折子戏,经过磨砺已录制成中英文版的DVD音像制品发行全国。

  与此同时,除了挖掘传统剧目之外,浙昆还相继复排和创演了《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等大戏和排演了《风筝误》《浮沉记》《渔家乐》等一大批新创剧目。2012年,浙江昆剧团赴英国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福德市,与英方同台献演《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同年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30余个国家的大使、文化使节及当地侨领、侨胞演出。

  在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歧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期望:60年前的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中南海紫光阁举办了盛大的“昆剧《十五贯》座谈会”,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出席。60年后,将于5月13日再次召开的《十五贯》座谈会上,浙昆全团演职员能与来自国内的戏剧专家和学者们一起描摹昆剧在新时期发展的美好未来。

  月落重生灯再红。60年一甲子,浙昆人又站在了时代的新起点。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幽兰逢春一甲子 2016-05-13 1536750 2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