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欺凌更需合力
纪驭亚
上海五六名女生围殴一名女生,金华浦江9岁女孩身上被同桌用钢笔扎了几十个针眼……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及网络,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实施欺负、侮辱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由学校牵头实施专项治理,合乎情理,但要真正治理好校园欺凌,不能只靠教育部门,还需多部门联动、全社会配合。
治理校园欺凌,首先要坚持法律底线。解决社会问题,最终要靠法律,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多数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是未成年人,若未造成较重人身伤害,学校只能对学生加强教育、处以留校察看等校纪处分。即便造成人身伤害,相关部门在处理时也难有确切依据。因此,我们应加快制订符合国情的反校园欺凌相关法规。
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欺凌者为何会有欺凌举动?这些孩子平时是否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如能进行提前诊断,并因人制宜采取相应疏导办法,或可从源头掐灭校园欺凌的苗头。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心理学、德育、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知识储备,进行相关培训。在笔者看来,对于在职教师,需多部门联动提供针对性培训;对于师范类学生,则可在大学开出相应课程。
要做到校园欺凌“零容忍”,还需多方合力。一位中学校长与笔者交流时提到,造成人身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校园欺凌是给受害者带来隐性心理创伤。多数受害者在诸多顾虑下,并不愿意向身边人吐露。各地能否建立防欺凌网站或热线电话?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振宇在研究校园欺凌现象时发现,虽然个案频频被曝光,但国内缺乏校园欺凌现象的大规模调查和深入的理论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做心理检测,从检测结果看,可信度较高。是否可以将这一做法沿用到基础教育领域的青少年群体?如果我们能够在成人版心理检测量表基础上,形成可供青少年群体普遍运用的心理检测量表,那么一线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时就有据可依了。
治理校园欺凌,还要坚持道德底线。无论专项整治、立法还是采取建相关网站等,都是外在的。对于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应该看到,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偏差和不足。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德育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德育学科教学,确保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到实处,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健全人格。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学校能否把德育教育变得更入耳入心?家长能否提高自身素养,能否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一份通知不能包打天下,它在提醒我们,每个人能为制止校园欺凌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