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经济周刊

重拾城市
发展初心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芬兰著名城市规划大师伊利尔·沙里宁如是说。

  追求幸福,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愉悦,正是人类造城而聚的原始动力。正因如此,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大都市拨地而起,成为现代化征程中的丰碑和地标。

  然而,悖论也随之而来。城市越来越大,人群越聚越多,“城市病”时不时发作,交通拥堵,空气混浊,雾霾噪音,房价飞涨,钢筋水泥的丛林正在远离城市的初心。

  今天,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浪潮正在中国上演,首屈一指的高铁正把一个个崭新蓬勃的都市连成网络。作为现代化的大步追赶者,中国城市建设的雄心令世界惊叹。

  是的,当今中国发达地区的城市亮丽光鲜已不输欧美名城,然而,“里子”的尴尬却让珠光宝气的美人时患“肠梗阻”“肺栓塞”:夏天一场突如而至的暴雨就“看海”,冬天一次粗暴施工的挖掘就停暖,一次次管线改造留下的“拉链路”,城郊结合部头顶的“蜘蛛网”,时时拷问着城市发展的初心,侵蚀着居民们的幸福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看看这些时间点:1833年,巴黎始建第一条地下管廊,伦敦、汉堡紧随其后;东京是1926年,莫斯科是1933年,马德里是1953年……如果不算天安门广场地下综合工程的特例,中国第一条现代意义的综合管廊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深埋在地面之下的差距,正是需要翻越的“高收入之墙”中的一堵。

  补齐这块“看不见”的城市发展短板,浙江正在迎头赶上、走在前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刚结束的省委全会作出“拉高标杆、补齐短板”的战略部署,地下综合管廊这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短板必须补齐。

  浙江各地正以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雄心勃勃向这项惠及子孙的百年大计发起挑战——杭州列入国家试点、宁波样板先行先试、金华创造管廊人防兼容的新模式。那么,地下综合管廊“长”啥模样?昂贵的造价如何筹措?本期周刊记者将带着你走进神秘的地下综合管廊,揭开城市“血管”“神经”工作的奥秘,看各地是如何攻坚克难,把“获得感”送到千家万户……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 00017 重拾城市
发展初心
2016-05-11 1529577 2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