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城乡自主迁徙,是流动的幸福

  海盐的农民是幸福的。

  在这里,农民与市民一样,可以毫无顾虑地自主选择就业和生活方式。想种地的农民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想打工的农民可以进入工业园区,亦工亦农的农民可以“兼业”。

  变化已迎面扑来。海盐县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开了多年禁锢农村发展的“最粗一根绳索”,推进了就地城镇化。

  沉寂的农村,迸发出久别的活力。海盐农民正走出土地,完成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县城和中心镇也因为人口的集聚,而加快了产业的发展。

  有专家认为,就地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在本地聚集,公共服务向中心镇、村延伸,让农民在当地过上现代生活,避免形成“繁华的城市、凋敝的乡村”。

  城乡“鸿沟”在海盐慢慢消弭。异地城镇化让农民在获得市民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最终还是难以真正融入城镇。海盐县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

  改革的路径由此明确。海盐提出实施就地城镇化,即要实现农民权益城镇化、就业方式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待遇城镇化。通过“确权、赋能、同待遇”,营造农民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抱团致富。这些举措有力地保护并提升了农民的权益,让农民有底气“洗脚”进城。

  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在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绘了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问题来处理的妙想——“把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生动和谐的画卷,正在海盐徐徐舒展。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城乡自主迁徙,是流动的幸福 2016-04-25 浙江日报2016-04-2500016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