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清流唤不回
——我省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裘一佼
今年4月12日,浙江“水十条”正式发布。这一份沉甸甸的任务书,宣告着浙江执着而美好的生态梦想——到2020年,八大水系基本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设区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到203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这份比国家“水十条”更严更细的“治水总纲”中,写入了近年来“五水共治”的经验,为浙江中长期治水制定了路线图。
因水而兴的浙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不过,它面临着“有水而无水”的尴尬——一方面,全省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个缺水省;另一方面,治水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水资源对浙江发展的制约日渐凸显。
走过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跨入生态文明,浙江人清醒地认识到,水不仅意味着生命,意味着资源,更意味着未来;治水攻坚战,就是要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根本变革。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打响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第一枪,并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场综合解决水环境、水资源问题的行动;2015年底,面向“十三五”,浙江明确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下定决心“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山河秀美的江南水乡,正经历一次治水的洗礼,人水文明迈向新高度。
背水一战,关乎生态
“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浦江,曾有浑浊的泪。遍布城乡的两万多家水晶作坊,让全县577条大小河流,9成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浦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一度排在全省倒数第一。
浦阳江,不得不变;治水攻坚,不得不快!2013年,省委书记夏宝龙亲自督战浦阳江,要求在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上“撕开口子、杀出血路”,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并要求各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发展。
省委、省政府把水环境治理生动比喻成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和而不同,捏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治好了污水,老百姓就会把大拇指竖起来。
果然,三年后的浦江,焕发出最美的风采。岸上污染源被切断,生活污水截污纳管,22条劣Ⅴ类支流全部被消灭,全县51条支流中,优于Ⅲ类水质的达到42条。去年年底,省统计局公布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浦江位居全省第11位。
浦阳江之变,折射出浙江千千万万条大河小溪的涅槃,折射出浙江人治水的坚定信念和诗意情怀。短短两年时间,浙江完成垃圾河清理6500公里,黑河、臭河整治5100多公里,“清三河”成效显著。同时,城乡截污进程迅速,不仅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而且78.9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将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一个个披荆斩棘的日夜,至今依然伴随着浙江治水的每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河,“昔日臭水塘,今日莲花香”的村庄比比皆是,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家园梦想越来越近。
母亲河的清浊,关乎转型
钱塘江上游富春江,600多年前,山水之美流淌出《富春山居图》。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治水不仅换回了看得见的无限风光,也激发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杭州富阳区先后启动6轮造纸行业的整治,关停淘汰造纸企业126家,牺牲造纸业税收10多亿元,同时,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慧经济等新产业成为工业投资的主要增长点,富阳“硅谷小镇”入选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在浙江这样的水乡,水变清是转型升级最直接的一个标志。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2013年9月,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系统阐述“治水促转型”的理念。
治水与发展偕行,最终达到人水和谐的状态,这是浙江治水的终极理想。浙江人也越来越善于用辩证的眼光,重新定义发展——
得失意味着什么?在嘉兴,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降至34.55万头,但猪场变果园,嘉兴重现Ⅱ类水市控断面,喜获生态经济双丰收;在平阳,所有向江河直排污水的制革企业全部被关停,原来1057家制革企业兼并重组到8家,新厂房占地不到原来一半,产值却成倍提升。
进退意味着什么?在丽水古堰画乡,大港头镇在43天内关停154家低小散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关停150家养殖场,一批投资达19亿元的文创项目正在建设中。
得失进退中,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产业层次的提档升级、绿色空间的挖潜扩容。两年多来,全省强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整治提升特色小行业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3%、6.9%和6.9%,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
流动的水,关乎民生
眼下在诸暨,“治水举报奖金”越来越难发出了。市民凡是发现黑臭河、垃圾河,通过微信平台举报,情况属实,就能领取每次200元的奖金。工作人员说,去年最多的一个月曾发出5800元奖金,然而随着水质日渐变好,给河道“找茬”越来越不容易了。
发不出去的举报奖金,却让百姓的环境获得感日益增加。2014年、2015年,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达96%以上。
在浙江的治水逻辑中,水是流动的,更是公共的。浙江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精心打造,绘就人人可监督、人人能参与、人人勇奉献的全民治水图景。
“河长”,这个从2013年就开始风靡浙江城乡的称呼,目前已经有了华丽的阵容——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以及数万名村级河长。
它蕴含的是治水带来的制度创新。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治水工作。省、市、县均设立了实体运作的治水办,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
“百城擂台”,这场从2014年初就燃起的竞赛,覆盖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在当年的《浙江日报》上,刊登着各地“五水共治”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它传递的是治水激发的使命意识。曾经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两年后的今天,各地不忘初心,对照着承诺,陆续在媒体上晒出当地的“治水进度表”,查账补漏。
“大禹鼎”,这座从2015年起开始颁发的年度治水奖杯,浙江每个地市都很看重,每个百姓都很看好。各地争相以更快的治水速度、更佳的治水成效、更优的治水效益领跑全省。
它呈现的是治水营造的实干氛围。古有大禹治水,为天下万民,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大禹鼎,唤起干群千百万,争当新时代的治水英雄,以治水的实绩赢得百姓心中那尊无价的“大禹鼎”。
更多的人,参与到市民监督团、治水队、护水队、义工服务队、志愿者等队伍。永续发展的美丽浙江,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中铸就,在每个人的手中心中丰盈。
“拆治归”,关乎全局
在浙江,变革浓缩成三个字——拆、治、归。2013年以来,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打出了一套以治水为突破口、以十招“拳法”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其中,“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已在实践中成为最高级别的重拳。
治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能真正根治污水;只有引进优质产能、高端要素,才能实现“五水共治”的长效长治。
在青田,千峡湖让投资者“奔着这一滩湖水而来”,准备打造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总投资98亿元;
去年,复星集团牵头发起并运营的“浙商成长基金”在杭州成立,并投资5亿元帮助绍兴市滨海新区成立规模40亿元的绍兴环保大健康基金,为环保助力……
城市、乡村、海岛,景观随着水质清亮而清晰起来,人们轻盈地呼吸、明亮地生长。“拆治归”带来的变化,不仅让“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日渐呈现,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赢得广大群众的喝彩声,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仅仅是破题、起步、开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还有很长的路要坚持走。浙江,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水的故事,已经揭开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