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好家规好家训
借文化礼堂重现生机

  从中纪委的网站,到近日《人民日报》头条,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的300多块雕着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花香在外。而实际上,在文化礼堂推进的过程中,除了名人名家,寻常百姓家的家规、家训已经成为文化礼堂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在东阳甘东村文化礼堂,专门辟有一个房间,里面存着这个村子80多户大家庭的家训。2014年,甘东村两委会在村里开展了“写家训晒家风”活动,村民们把自己长辈传承下来的言行举止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梳理,并由家里的长辈们亲自书写雕刻成板。从此文化礼堂的家训馆成了各家各户碰头聚首的地方。

  “很多家规家训都是长辈们言传身教、口头相传,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多,反而对自家好家风逐渐淡漠。”村民傅圣贤说,村民们现在很喜欢带孩子来家训馆,榜样都是身边的人,跟他们看齐,大家都有信心。

  尝到甜头后,东阳有意将家规家训引进文化礼堂,专门下发文件,鼓励每个文化礼堂必须建立一定规模、不同风格的家规家训馆、长廊或主题公园。

  依托文化礼堂,东阳市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理论政策、乡土文化、文明礼仪的“大道理”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见的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群众学有榜样。

  大联村村民周晓华2000年曾私自建了一间15平方米的小房子,用于堆放农具、饲养鸡鸭。活动开展后,他对照自己的行为,觉得这间小房子是违法建筑,村民有议论,也影响村容村貌,便拿着登梯、榔头,自行拆除了这间矮房。

  周晓华的故事,被搬进了大联村的“道德讲堂”,通过宣讲和传播,他成了村里的榜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拆违队伍中来,短短两个月,全村就有20多户村民主动拆除自家的违法建筑。

  立家规活动在东阳各地悄然兴起,最美现象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近年来,东阳有两位市民分获“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称号,有4人获“浙江好人”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最美人物近千名。横店镇的农民企业家吕忠民就是其中一位,他多年来向社会捐资助学3000多万元;为了鼓励后代行善,儿子吕剑剑举行婚礼时,将收到的礼金全部捐献出去。“我为后代立了一条家规:‘热心公益,代代相传’。”吕忠民说。

  “要让农民群众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发展的契合点。”东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群众身边看得见、讲得出、摸得着的真实例子,才能引发老百姓的共鸣。

  邻里更和睦、家庭更和谐,小家安乐社会平安。潜移默化间,东阳的好民风好民俗得到了有效宣传和继承。

  中国木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荣军说,古人常把家训雕在抬头即见的门楣上、花窗上。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家风、家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今,博物馆、文化礼堂让各家各户的家规家训又重展昔日风光。

  一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东阳曾在已建有文化礼堂的村发动了写家规的活动,村民共写下15220条家规,从中评选出450条好家规。各村再针对本村的问题和工作、生活实际,制订了本村的村规。现在这些家规和村规已经成为村民的传家宝,作为大家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规矩。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好家规好家训
借文化礼堂重现生机
2016-04-11 浙江日报2016-04-1100007 2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