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向前
潘如龙
传承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能为建设年代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的“钙”和动力。
那些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向前
潘如龙
1930年9月26日,南京雨花台,一名年仅19岁的女青年奋力抓开嘴上的绑带,高呼口号,慷慨走向刑场。她就是雨花台烈士群雕原型之一,浙江临海的烈士郭凤韶。在狱中,郭凤韶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白衣进、红衣出,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一口咬定只有自己才是共产党。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视死如归,拼命保护同志?是精神的力量。
建党95周年来临之际,浙江大学1600余名学子,秉承习近平总书记“要宣传先烈英勇事迹,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的指示,赴全国寻访红色记忆,他们登井冈下南昌,上沈阳下南京,用青春的脚掌体悟先烈英魂,感悟精神力量,感受红色文化,触摸英烈气息。
在习总书记的指示感召下,莘莘学子自觉传承郭凤韶的精神力量。她曾经战斗过的南京晓庄学院学生用舞台剧生动演绎“与晓庄英烈的穿越对话”,“共产党员郭凤韶”再现舞台——被敌人折磨了三天三夜,昏死九次依然不改对革命的忠诚。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浙江大学和晓庄学院的年轻学子自觉地寻访红色记忆,与英烈进行穿越对话,正是为了传承先烈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传统。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时代呼唤革命精神,人们需要传承这种精神。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国家之本。当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离不开先烈的牺牲和他们的精神指引。恽代英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从课本知识到实地走访,真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学生们用脚丈量,用角色对话,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这种体验式学习能加深我们的领悟,能让我们从心里认识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精神是需要传承的。郭凤韶从小就是受了家庭的熏陶。父亲郭松垞早年参加光复会,是辛亥革命志士。父母从小就给凤韶讲述历代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讲述中国的历史、遭遇的侵略,也讲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母亲在得知郭凤韶牺牲的噩耗时写的诗能让我们读出她的一腔情怀:噩耗飞来痛断肠,掩门不敢动悲伤;凄凉鬼魅欺凌甚,革命牺牲姓氏香。
在临海郭凤韶烈士纪念馆,留有一份烈士牺牲当年的“十九年计划”:要做的研究有戏剧、音乐、社会问题、科学;要读的书包括教育学、文学等295万字;要写的文章110篇,要和小朋友、大朋友和家长通信180封;要参加的事业有试验小厨房、小剧场和电影院的工作、修晓庄内道路、开辟中心农场、布置校景、剧社演剧……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陈列馆遗像旁,还挂着她亲手绘制的红梅图《且向百花头上开》,画中,有红梅昂首怒放。
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诗书画皆优的热血青年。然而,1927年山雨欲来时,有人劝年轻的郭凤韶避退进步青年组织“乙丑读书社”时,她坚定地说:“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
传承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能为建设年代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的“钙”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