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文化认同方能水到渠成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是自然规律。相信随着生态葬文化认同的普及,人们的观念将实现另一次飞跃,越来越多的孙金莲能挺直腰板,选择生态殡葬。

文化认同方能水到渠成

张 丽

  时隔一年,我又想起了那个叫孙金莲的农妇。

  孙金莲是安吉县安城镇马家村村民。去年此时,82岁的老父亲去世,她为父亲选择了竹林安葬,也就是将其骨灰盒埋进竹林,并因此获得安吉相关部门的1万元奖励。“生前赡养比死后厚葬更重要,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站在绿意盎然的墓地前,神情肃穆地回应村里人的非议。

  孙金莲的遭遇,多少代表了目前生态葬推行过程中的尴尬,一方面政府部门屡屡出台政策鼓励,另一方面却遭到民间舆论的强势对抗。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这样的价值判断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意识中,你可以举出“厚葬”导致的浪费、攀比等种种不好的结果,但是真正要改变传统观念非易事。上个月,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建设节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碑,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微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并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等。《意见》一出,果然引起轩然大波。

  政府部门鼓励生态葬,固然是基于现实考虑,在地少人多的背景下,如果不鼓励节地环保的生态葬,那么用地会越来越紧张,势必导致“墓地危机”。但是在政策推行的同时,不要一味谴责“厚葬”的愚昧和落后,还应该正向引导,注意培养文化认同感。只有文化认同,市民才能真正从心底认同生态葬。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去年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生态葬这种不占地或少占地的安葬方式;对“三不留”生态葬补贴的做法,64.8%的市民很赞同、24.4%的市民无所谓,只有6.3%的市民持反对意见。之所以能让逝者亲属接受生态葬,是因为墓园方提供了更丰富的服务和仪式。比如他们设立知青墙,采用的是节地的壁葬,知青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知青墙让逝去的知青们把名字留在一起,能让生者有强烈的时代认同感。

  不久前,舟山、金华、宁波、嘉兴、诸暨五市的民政部门组织参与海葬的逝者家属来到普陀,共有120余位逝者的骨灰分批撒向大海。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我省共有800余名逝者长眠大海。事实上,为方便逝者家属祭扫,寄托哀思,舟山、金华、嘉兴等地专门建立了纪念碑、纪念园,为海葬先行者的家属提供凭吊纪念的场所。

  文化认同,还可以倡导榜样的力量。恩格斯、刘少奇、邓小平、巴金等去世后,都选择了将骨灰撒向大海,为后人作出了示范。如今出台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党员干部带头,能以此影响带动民风,最终实现殡葬领域的“移风易俗”。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是自然规律。相信随着生态葬文化认同的普及,人们的观念将实现另一次飞跃,越来越多的孙金莲能挺直腰板,选择生态殡葬。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文化认同方能水到渠成 2016-03-31 浙江日报2016-03-3100012;12846334 2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