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一次次
托举中升华
王玉宝
平凡的英雄一次又一次地出列,以托举的姿势点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火焰。他们是道德的英雄,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神坛上供奉的神灵,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道德,在一次次
托举中升华
王玉宝
听到这个新闻,编辑室里一阵惊叹,有人说:又一个吴菊萍!
蒋承仁,一位53岁的安徽人,常年在杭收废品,颇有“义士”口碑,被小区居民昵称为“蒋大为”。30日上午,蒋承仁站在杭州艮园一幢楼的楼下,张开双臂,准备托住一名从6楼跳下轻生的女子,不料女子在2楼被碰了一下,“蒋大为”挪了挪位子,用身体挡住俯冲向地面的女子,承受重重一击,结果两人同时受伤,所幸没有生命危险。而蒋承仁本人,多处骨折,牙齿脱落,头部着地,脑部受震荡。
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在浙江,令人啧啧称奇。情节与吴菊萍5年前的托举一般无二。差别在于,后者托举的是10楼坠下的小孩,前者挡住的是6楼跳下的成人。但是,其惊险的程度,其托举的姿势,一般无二,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以近乎无意识的反应,去挽救另一个生命。其闪耀的人性光辉,撼人魂魄的道德力量,也一般无二!
在当代中国,审视这样的托举,颇能体味出极具符号意义的价值。毋庸讳言,关于道德,我们面临着一副“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然而对此,每个人的应对是不一样的——有人习惯用口水做着感伤的喟叹,排遣满腹的牢骚,甚至明哲保身、顺流而下,却也有人不惜用生命捍卫着人性的神圣、道德的光辉。
不妨思考,吴菊萍、蒋承仁们到底在守卫什么,值得他们甘冒生命的危险?当然,他们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但同时,他们也在为我们树立道德的标杆。他们托举的是从天而降的身体,也是这个时代不断上升的道德。面对这个托举的意象,每个人值得思考,我们如何应对社会的道德境况、自己的道德水准,我们又具体付出了什么?
说来有些玄妙,道德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仔细想想,在南京“彭宇案”之前,我们并没有所谓“扶得起”“扶不起”的争论。然而,从此,我们开始有了“扶不扶”的担忧。更大的问题在于,当我们有了这个纠结之后,更多不敢扶的事就真的慢慢发生了。其间的原因,就在于,道德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吴菊萍、蒋承仁们,不仅在挽救一个生命,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对道德的信心。平凡的英雄,一次又一次地出列,以他们托举的姿势,点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火焰。他们就是道德的英雄,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英雄。而面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道德激励,我们每一位个体又如何选择,值得思索。
所谓凡人有大德,草根藏千钧。生命的托举,壮烈、震撼,但就道理而言并不稀奇,不过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孟子有言,人皆有恻隐之心。只不过,这些平凡英雄,更好地保存着这颗质朴的恻隐之心,以至于他们没有过多功利上的纠结,就作出迅速的托举反应。但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神坛上供奉的神灵。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同事。只要不让尘埃蒙蔽心灵,只要对生命抱有热忱,某一个场景之下,我们就会成为他们。
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这一份对生命的热忱,共同孕育道德的向上氛围。浙江,数年前就被称为“道德高地”。成风化人的公民道德实践,让最美人物从“盆景”不断变为“风景”,这让我们看到了道德希望,也让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