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犹记田间绿蓑衣

  “斗笠盖头,蓑衣遮身”。蓑衣,是种田人必备的雨具,耕田犁地时,插秧莳田时,穿在身上如同蝴蝶张开的两片翅翼,不但好看,还能遮风挡雨。

  蓑衣是用棕丝编织而成的。小时候,父辈把棕树的皮割剥下来,然后带回家,慢慢地积攒得多了,就请缝蓑衣的师傅上门缝制。

  缝蓑衣的师傅一般在祠堂里干活,来时就提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些工具,主要是几枚长短不一的针,还有一些丝绳。只见他先把棕片剥好捣烂,放进水里泡,晾干后再按设计好的图案,把一片片棕片排成蝴蝶的形状,然后再坐下来把它们用细线一一缝好。

  记得一个雨天,我第一次在乡下穿蓑衣下田时,感觉就像背着一口大铁锅,很笨重。毛毛虫似的棕丝,偶而划过细皮嫩肉的小腿和胳膊,麻麻痒痒的,甚至有些生疼。而不知不觉中,双腿已被水里的蚂蛭挂满,鲜血直淌。惊慌失措的我只好一手拽着蓑衣,腾出另一只手弯腰去扯那些紧贴皮肤的“吸血虫”,却因用力过猛,一个倒栽葱摔倒下去,被笨重的蓑衣压在田里,怎么也爬不起来。幸亏那时有缝蓑衣的师傅在身边看着,才将泥一身、水一身的我扶起来,惹得人家一阵好笑。

  小时候,每当春夏时节,不管是细雨蒙蒙,或是大雨倾盆,只要纵目旷野,总能看见那些披着蓑衣的农民一个个翩然于田间地里,那景象简直就是一幅十分壮观的百蝶采花图。可如今,这种情形已经十分少见。农人大多换上了用防水布、塑料布制成的雨衣,穿在身上轻巧而舒服,干起活来也方便得多。

  在我的老家,个别农户的家中至今还挂着一件蓑衣。只是,这些蓑衣大多已十分“消瘦”,颜色都变成暗黑色了,当年铁线般坚挺的棕丝,也已被磨损得稀疏、纤弱,就像老人的胡须。我有时开玩笑说,这蓑衣可以进博物馆了,没想到老农却笑笑,一面抽着烟一面认真地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而我所认识的那位师傅,尽管后来不出去帮人缝蓑衣了,但对蓑衣依旧保持着很深的感情。每当下雨时,他总要把蓑衣挂在窗外,静静聆听它们被雨水敲打而发出的滴答声。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最能让人回味起过去,家家户户争相邀请他前去缝制蓑衣的场景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犹记田间绿蓑衣 2016-03-29 4016274 2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