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干部干部
干字当头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了。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党组织对待干部,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关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为各地选人用人、整治“为官不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曾将“为官不为”的原因归纳为三点: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缺乏真本事,出现“本领恐慌”,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体制机制,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本领恐慌”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不想为”和“不敢为”的主观因素,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一系列规定。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通过狠抓作风,促进党员干部转作风。这些规定对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却错误地将这些规定当成了“不为”的理由,生怕在干事创业中做错点事情,被抓住“小辫子”。某些党员干部心里产生了这样的误区,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算问题。一种“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想法生根发芽,导致有些干部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难题绕着走”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干部消极状态的生动形象。

  实事求是地讲,当干部确实有许多不容易。工作压力大、各种规矩多,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消极怠工的理由。领导干部有了规矩不是无所作为,而应当更加有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干部就是要干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摒弃各种消极心态,如果只想做太平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

  如何整治“为官不为”?我省出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从制度上约束干部,让能者上、庸者下;我省还出台了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推进改革容错免责机制,各地也相应出台容错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制度的推动下,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干部所担负的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干部干部
干字当头
2016-03-24 12836789 2 2016年03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