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激活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灵活、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人才的孕育土壤。宽容的成长环境和创新环境,是人才的“嬗变”土壤。人文和科学兼顾的教育环境,是人才的心灵土壤。人才战略,关乎创新发展,关乎民族复兴。

激活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王玉宝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我国第一个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意见》凸显人才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意义,将人才工作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加以强调,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完整改革举措。相信,这一具有战略导向的改革方案,必能最大限度激活人才这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铸就民族复兴的人才中坚,兴起“十三五”中国创新发展的澎湃浪潮。

  与此同时,公众也在关注另一起新闻。继吉林大学发生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之后,安徽大学再曝多起同类事件。前者的抄袭连致谢词都高度雷同,后者的抄袭更是“离奇”,竟是一所学校的两位同门“组团”抄袭另一所学校的两位同门。两者展现的都是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低劣复制、粗陋抄袭之风。而近年来,更有一些高层次人才的所谓创新工作,也不断暴露出剽窃的实质。在这些剽窃乱象背后,更久久飘荡着那句著名的“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这些都彰显出当前中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如果说创新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第一驱动力,人才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因为,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破除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铸造核心竞争力,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种创新,绝非简单的复制和粗暴的“山寨”,而是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实现这种创新,无法靠喊口号,只能靠实打实地培养、引进、发动和使用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真才实学的前沿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严格有效实施《意见》,必能涤荡我国人才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培育出民族复兴的创新活力之源。

  灵活、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人才的孕育土壤。如何化解某些领域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数量的片面倚重,根治论文抄袭的顽症;如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消除科学家和企业家不敢创新的顾虑;如何让科研经费管理和报销制度兼顾科学和人性化,打消科研人员变会计的烦恼……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创业创新激励、引才用才等体制机制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宽容的成长环境和创新环境,是人才的“嬗变”土壤。人才成长的文化背景,对人才起着“老化”或“催化”的作用。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一些单位之后,在日复一日的束缚中消磨了志气、丧失了创新激情,最终蜕化为庸才。如何改善我们的社会文化,活跃企事业文化,避免对人才成长和创业创新过多的不必要的行政乃至官僚干预,建立和普及创新容错机制,这都关乎一个允许人才“冒尖”的宽松社会文化的形成。《意见》提出了许多对策,可谓击中要害,亟须全社会合力推进。

  人文和科学兼顾的教育环境,是人才的心灵土壤。人才,关乎国家命运,理应从娃娃抓起。应试教育中过多的功利色彩,亟须化解。一者,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灵教育和人文教育。爱因斯坦曾说,“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与繁冗应试课业相比,我们须强化的是灵魂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是鼓励创新,减少功利。我们面对某个创新,常急切追问:这个到底有什么用,能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殊不知,当年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就被人问道:电有什么用?而法拉第的回答是:婴儿有什么用?我们渴望人才,但也许,首先我们得少一分功利,涵养等待人才成长的耐心。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激活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2016-03-23 浙江日报2016-03-2300010;浙江日报2016-03-2300006 2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