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八问“三农”系列报道之运维短板——

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用好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许多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相关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然而,村内道路、绿化、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的维护责任主体能力较弱,少数地方出现“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等现象,仍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短板。

  村庄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得以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如何随之转变?走进著名的“五金之乡”永康,我们试图从一只只摆放于房前屋外的垃圾分类桶、一处处水生植物繁茂的小型湿地中探寻答案。

  最近,永康谏庄村喜事连连,先是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全面建成,紧接着,村里环村公路也修了起来,实现了村民多年来道路硬化的愿望。

  作为浙中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永康市内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据了解,目前全市有311个村开工建设污水治理工程,治污、治脏、治乱和洁化、绿化、亮化等相关工作,更是成为当地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然而,如何真正激活这些农村基础设施,让它们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真正发挥效用?永康人正在想着自己的办法。

  钱从哪里来

  走进永康唐先镇白莲塘村,只见这里道路平整、溪流清澈,路两旁整齐地安装着崭新的路灯,每位村民家门口都摆放着两个专用的垃圾分类桶,村里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除污水处理设施外,村里还先后建设了天马山森林休闲公园、休闲广场,增设了体育器材,多方面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需求。这还不算,走在白莲塘村的村道上,道路两旁,茶花、红豆杉……一排排整齐的盆景点缀在路边,给春日的乡村平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一次性购入了300多盆盆景,这些绿化都是可以移动的,放在百姓门前屋后,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以后更换或者移动起来也能减少成本。”白莲塘村村干部告诉记者。

  白莲塘村只是永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它们的运营和维护资金从何而来?“我们筹措资金的方式,可说是‘变化多端’呢。”永康市农办副主任应庆昂笑着告诉记者。原来,考虑到永康不同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他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资金筹集方式,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长效运行。

  首先是财政直补,永康市财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80万元,补助每个镇(街道)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基本经费5万元,用于人员工资等支出。此外,永康市还通过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对各村卫生保洁、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路灯维护等方面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

  针对集镇所在行政村及集体极其薄弱的山区村,永康还明确规定,基础设施管理经费的奖励根据考核分值上浮20%;同时,探索鼓励各行政村制定符合各自村情民意的收费与服务标准,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并向工业功能分区所属企业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专款专用,工业垃圾实行收费处理。

  在永康市古山镇清塘下村,市里投入3亿元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采用村域自建生态化污水治理设施的按户均予以6000元补助,经济薄弱村增加补助500元,对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验收的村,从次月起,运行经费每年按村规模大小补助5000元到1.5万元,其中600以下人口数的村补助每年5000元、601到2000人口数的村补助1万元,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

  人员咋落实

  2014年7月,唐先镇龙山村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试点。为方便村民操作,龙山村按照村民的生活习惯,将垃圾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类,并给各家各户配发了一蓝一黄两只垃圾桶。如今,这两只色彩亮丽、外观清爽的垃圾箱,已经成为龙山村家家户户门前的“标配”。

  然而,垃圾分类的推进起初并不顺利。“垃圾分类在城里推广都比较困难,我们村里人哪懂这些?”“垃圾分类关我什么事?”“我们辛辛苦苦分类了,到时候垃圾车都混在一块儿拉走了,我们岂不是白分了?”一开始,大家都没什么信心,质疑声不断,漂亮的垃圾分类桶眼看要成为摆设。

  “垃圾分类既是发展趋势,也是镇里基于资金和人力成本考量的一个办法。”唐先镇相关负责人说,要使垃圾分类有效进行下去,就要先打消人们的疑虑。为此,村里首先发动村干部的力量,挨家挨户上门指导如何让餐厨垃圾高效还田。

  采访时,记者正巧碰到74岁的老党员施锦春拎着一袋垃圾往田头奔。他把两天内收集的餐厨垃圾送进田里,以增加土壤肥力。“家里还种着两亩水稻、1亩多水果,用自家的垃圾还田放心,又节省开支,种出的葡萄味道更好。”施锦春说,村里启动垃圾分类时,最初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不好操作,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好处。

  对于农户自己无法消纳的可回田垃圾以及不可回田垃圾,这里也有专人进行处理。龙山村的4位保洁员,定点定时到村民家里收集垃圾,然后运到村中心广场的垃圾分类公共投放点,再将可堆肥垃圾统一运送至镇里的减量化处理站处理;不可堆肥垃圾统一送至镇一级的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

  据了解,为了保障垃圾分类的有效运行,唐先镇通过设置卫生专管员、保洁员队伍,对垃圾分类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镇上还出台了垃圾分类工作“每周一巡查、每月一评比”办法,对全镇范围内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及单位进行评分考核,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眼下,村里的女干部、女党员、女村民代表、村妇代会成员等组建成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环境评审队、卫生监督队、文艺宣传队,也成为当地卫生保洁的重要力量。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的治理过程中,让各类环卫设施有了用武之地。

  机制怎么建

  相较于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绿化维护等方面的机制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在古山镇的路边,记者见到一处别致的小绿地,其上种植着不少美人蕉。“这就是我们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了,到了美人蕉开花的时候,这个绿地可漂亮了,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这种处理模式,不需要大兴土木建设处理厂,效果好、成本低,也易于维护。

  “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在永康市古山镇党委书记姚丽华看来,这是农村基础设施机制的准则,“虽然农村污水处理的量小,但是情况却更为复杂。”

  因此,古山镇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时,采用了分类分批推进的方式:对于那些位于水源保护区或者生态敏感区的村庄,以及距离城镇污水处理厂较近的乡村施行污水进厂集中处理;对位于水源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以外、不能进厂集中处理的村庄,则采取动力一体化处理(太阳能微动力设施或电能微动力设施)、人工湿地、稳定塘技术模式,并视需要增加消毒杀菌工艺,以确保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达标。而在一般区域的新建项目,古山镇还采取经济实用、维护简便的厌氧池(沼气池)、人工湿地、稳定塘技术模式。

  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有效推进,永康市农办通过建立周工作例会制度,各镇街区建立由镇街区、村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的月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总结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商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或意见,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切实增强工作执行力。

  同时,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将其纳入市对镇街区、部门年度工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以目标倒逼进度,以考核催生动力,构建“多层面、多渠道”的督查体系,坚持四级联查制度,实行“月月有评比,次次有排名”的考评制度,考评结果公开通报。

  永康市农办负责人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种类众多,分布面广,它们的运营及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永康市还对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作了明确分工,如市林业局负责做好农村绿化养护的工作指导,供电局处置路灯照明,经贸局加强对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分区)工业企业垃圾处置工作的监督指导,市妇联负责发动农村家庭开展“门前三包”工作等等,确保各类设施建得起,更要用得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9 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用好 2016-03-22 浙江日报2016-03-2200006;12833621 2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