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查找油菜“伤口”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邵敏
海宁县丁桥镇,一块满眼绿意的油菜地里,农户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张冬青研究员。她惦记在这里繁育的油菜新品种,春节前刚来查看指导过,早春时节,她又赶来了。
这片近300亩的油菜地,种的是张冬青团队新培育的“浙油51”,属于亩产量和含油量都打破纪录的“浙油50”的替代品种,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更加耐寒。
“这批油菜是2015年12月前后移栽的,遇上了罕见的极端低温天气。”张冬青说,“我来看看它们是否经受住了考验。”张冬青从挎包里拿出一个数码相机,就匆匆走进地里。她弯下腰,拨开油菜宽大的叶片,仔细查看嫩绿的茎秆。就像医生为病人做检查,张冬青在寻找油菜身上的“伤口”。
“这株有一个,那株也有。找到不少啊。”张冬青指着油菜茎秆因为低温而开裂的口子,“出现了这样的‘伤口’,就容易感染、生病,比如既常见、又危害性大的菌核病。”
农谚说:“冬雨水多要油菜的命,春雨水多是油菜的病。”张冬青叮嘱农户,要做好菌核病防治准备,特别是如果遇上高温高湿天气,油菜因“伤口”感染发病的可能性将大增。张冬青一边说,一边拍下油菜茎秆的照片。总的来看,“浙油51”长势均衡,叶色深绿、枝叶繁盛,抗寒性优于其他许多油菜品种。
随着春风吹拂,这片油菜地很快会开出鲜艳的黄花。5月前后收获:一部分留种,一部分榨油。张冬青说,像“浙油50”、“浙油51”这样的品种,不仅亩产高、含油量高,而且油质媲美橄榄油。目前全省油菜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推广更多亩产量高的油菜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菜油的产出率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