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60年前,浙江昆剧团携《十五贯》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首演,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可。同年5月18日,田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著名的《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社论。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从此,浙江昆剧团扬名全国。

  昆曲是“百戏之祖”。回望历史,自清末,以梆子腔为首的花部乱弹戏普遍兴起之后,昆曲受到很大冲击,逐渐走向衰微,许多班社解散,艺人流落四方,昆曲岌岌可危。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得以重获新生。作为第一个成立的专业昆剧团体,浙江昆剧团经过整理、改编,排演了传统剧《十五贯》,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艺术性轰动全国,奠定了浙昆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浙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昆曲的发祥地。此后,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今天,全国已有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昆剧院、浙江永嘉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等七大院团。令人高兴的是,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戏剧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

  国家给予昆曲大力支持与扶持,并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此后,在昆曲7个院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整理、改编、创作了数十个昆曲剧目、300多出折子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剧目质量不断提高,如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雷峰塔》,北方昆曲剧院的《西厢记》,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湖南省昆剧团的《白兔记》,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和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昆剧院创作演出的《红楼梦》《梁祝》等剧目,都呈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一个剧种培养一批人才,昆曲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昆曲艺术无疑是近1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昆曲的振兴得益于一批既能躬身实践又能传道授艺的老艺术家,也得益于已经挑起大梁的中生代表演艺术家、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浙昆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昆剧班,对青年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苏昆、上昆等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一大批青年昆曲演员正在茁壮成长。此外,作为戏曲最高学府的中国戏曲学院也在几年前开设了昆曲本科班,把昆曲艺术纳入高等学府的教学中。

  幽兰逢春一甲子,春华秋实六代人。

  60年来,浙昆《十五贯》演出了1500多场,如今,还在继续……60年,六代人,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出现过“传、世、盛、秀、万”五代同堂演出的情景,如今,浙昆已有了第六代——“代”字辈传承人。

  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此次被广大戏迷爱称为“大熊猫”的国宝级艺术家们,不顾年事已高,纷纷拿出各自的看家戏前来浙昆庆演,他们只有一句话:向经典致敬!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2016-03-11 12827340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