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浙昆一甲子 幽兰正逢春

系列纪念演出活动在杭启动

  编者按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浙江昆剧团建团60周年、浙昆《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浙江昆剧团等七大昆剧院团将举行系列纪念庆贺演出,本报将跟踪报道,并展示我省昆剧艺术工作者坚持传统、追求创新的艺术历程,介绍我省昆剧艺术精品。

浙昆一甲子 幽兰正逢春

系列纪念演出活动在杭启动

  本报杭州3月10日讯 (记者 刘慧) 高歌贺甲子,幽兰正逢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浙江昆剧团建团60周年、浙昆《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以及浙沪苏三地联动演出启动仪式,10日在杭州启动,浙江昆剧团将于4月1日至3日在杭州剧院举行纪念庆贺演出。

  三地联动、五代同堂、七团齐聚——浙江昆剧团将携手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昆剧院、永嘉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分别参与本次三大演出:4月1日三地联动上演《十五贯》,4月2日《精品折子戏专场》第一台,4月3日《精品折子戏专场》第二台。这3场被誉为“幽兰逢春一甲子,春华秋实古曲新”的昆剧演唱会,引起全国各地观众关注。

  今年,不仅是浙昆成立60周年,还是浙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1956年,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为代表的浙昆前身,整理改编了传统剧《十五贯》,受邀晋京连演47场,引起轰动。本次系列昆曲的首演剧目,正是60年来长演不衰的《十五贯》。一是向浙昆传字辈的老艺术家致敬,二则是以此剧回顾浙江昆剧团60年的春华秋实,庆祝花甲寿诞。

  10日上午,浙江昆剧团“传、世、盛、秀、万、代”字辈演员齐聚一堂。取“传”字,便是希望昆剧艺术代代相传。《十五贯》演出60年到现在还在演——“况钟”周传瑛之子周世瑞,“娄阿鼠”王传淞之子王世瑶,又把戏教给了下一代。本次《十五贯》演出将会同时出现5个况钟、5个娄阿鼠。当年跟两位老师学戏的计镇华、刘异龙及王世瑶,将带着浙昆五代人一起上场。

  这也是浙江昆曲舞台上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次,可谓盛况空前。参加演出的有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还有美猴王六小龄童,也将在阔别多年之后,再次登上昆曲舞台,为昆曲的生日献上贺礼。

  参加此次演出的艺术家,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培养的第一第二代昆剧演员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都受教于“传”字辈大师,他们中最大的已年过八旬。陶波、何炳泉、刘异龙、计镇华、陶伟明、张世铮、王世瑶、沈世华、梁谷音、张铭荣、蔡正仁、王奉梅、张静娴、石小梅、张洵澎、汪世瑜这些名字,几乎可以撑起昆曲舞台半壁江山。而许多老前辈都已阔别舞台多年,一心幕后,为培养新人殚精竭虑。能再睹他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殊为难得。

  时光荏苒,迢迢不停。2016年浙昆系列活动以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主线,本着“出人出戏、出新出彩”,统摄为“幽兰逢春”艺术系列活动。接下来,浙江昆剧团将于4月去遂昌、6月去香港,10月再去英国演出,参加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活动。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周鸣岐表示,本次浙昆推出的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是对中英两位戏剧大师的敬意表达,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进一步激励、振奋昆曲工作者的信心。浙沪苏三地联动杭州站的启动,不仅开启了长三角地区昆曲艺术交流、演出、研讨的一个崭新平台,也是贯彻落实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体现,同时也给全国的昆曲爱好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浙昆一甲子 幽兰正逢春 2016-03-11 12827908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