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记录岁月
曾宓捐赠作品与观众见面
记者 刘慧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连日来,杭州孤山路25号西湖美术馆举办的“笔墨流年——曾宓作品展”吸引了众多游人,展示的80件作品,有64件是早在2006年曾宓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作品。历经10年,这些藏品与观众见面,再次展现了一颗返朴归真的智慧心灵,一个浑厚纯净的笔墨世界。
10年前的曾宓与今天一样,仍是一身固执的白,一撇倔强的胡子和一副拘谨的样子。环顾展厅,山山水水、虫草花鸟、风物人情,在曾宓丰富的艺术世界中尽情呈现。静止的画面,却令人无限陶醉与神往,这就是曾宓绘画的魔力。
画幅虽小,细细琢磨,却饶有趣味,很有嚼头:画面上高高的松树、长长的梅枝、飘飘的兰草正侧斜倚,构成组合上的高低错落、疏密分布,笔墨水色的枯湿浓淡、交融互掺。而这些复杂多变却又相互包容的点线,所呈现出的韵律、气势和张力,无不闪烁着画家的表现才华,慢慢品味,美不可言。
这也是曾宓最为人称道的笔墨功夫,既能作巨幅大章,也能作各色立轴和册页小品。欣赏小品,浑身上下都是他漫不经心设计的看点——《宝贝》是一幅稚趣孩子和母亲的身影,一路小跑,一颠一颠……路过《小泷湫》有人把它和李商隐的诗句媲美,曾宓摆摆手,这就是家门口的一处寻常景。还有《工余》《老屋维修》,密密的墨点就如漫漫人群的归家路,道出情感的指向……
丹青溢彩,妙笔生花,处处挥洒诗情画意。曾宓用艺术传统的坚守来实现珍爱自然的穿越。在画中,曾宓把落英撒在林间,把小屋筑在山巅,把枯树种在河边,把冷月挂在空中……他把东方艺术追求的诗性意境与西方绘画的五彩光泽融合起来,山水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融互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画新境界。
以骨为质,以写为法,以文为里,以意为象,是曾宓大写意文人画中的核心要素。他以快速强悍的行笔方式,中锋直线,饱墨直入,湿笔挥洒,写中见笔。骨力劲健雄浑,沉着酣畅,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不善表白的曾宓,指着展厅里的一幅作品告诉观众,当初如何把调了豆浆的墨泼在石板上,浸润老宣纸,纹理毕现后,又是如何顺势而做。“用笔,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尽了,但用墨,还有很多的空间呢。”说起这些年来的探索,曾宓双眉飞展,目光明亮,他俏皮地说:“画画,我不想再重复自己了。现在要画,要么是特别有感受。所谓‘神来之笔’就是一瞬间的东西。”而这“神来之笔”首先是植根于生活的真,没有生活的真,也就谈不上艺术的想象力,谈不上神来之笔的美,用曾宓的话来说,“我画得不累,也想观者看得不累。”朴素的语言,道出画家的艺术观。
女儿曾莹笑言: 老父曾宓是个谜。曾宓圆睁双目,较真地说:“我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画要画,90岁的时候我还要办个人画展。”说罢,他哈哈笑了起来,笑眼中倾泻出的亮光,又一次深深感染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