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巨笔写宏书 挥毫展绝活

——记榜书能手陈金槐十年如一日的书法之路

  拿着拖把大小的毛笔,沾满水,一推、一拉、一扫间,在地上留下一排字迹,赢得围观者称赞声声,这样的表演在不少景区里时常可见,想必不少人并不陌生。

  但你见过手握蘸满墨汁后重60余斤的毛笔,凝神定气,挥臂舒腕,在宣纸上一气呵成地写下一个汉字的表演吗?

  在杭州转塘,就有这样一位榜书能手,他叫陈金槐,是一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也是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和杭州钱塘书画研究社的会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金槐的榜书作品《龙》,在“奥运有我”全国书画作品巡回展览上摘得金奖。

  举重若轻

  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是我国古代的应用书体之一,大多是数寸或一尺以上,甚至大到径丈的字,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就已出现,一般用于匾额题写,对书写者的臂力和气势要求甚高。

  陈金槐的绝活是写榜书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在他位于转塘方家畈162号的兰亭艺术学校榜书工作室里,记者一睹了他的风采:一张六尺对开的红纸在书法台上平铺开来,四角放上镇纸,取一瓷盆的墨,左手端墨,右手执笔,一拉、一挥、一震、一顿,凝神定气间,大字“福”、“寿”跃然纸上,墨香四溢。

  他还有一门绝活,可以手握40余斤重的毛笔,沾满墨汁后差不多60多斤,在地上进行书法创作。这支40余斤重的毛笔长1.7米,黄色的笔杆上刻着“陈金槐专用”,笔头是上等的灰色马鬃,是陈金槐花半个月时间自制而成的。

  除了练习和表演,这支神奇的笔平日里和其他3支规格不同的毛笔一起悬挂在工作室的入门一侧,和门口一个重达一吨的九龙戏珠黑色巨砚、一座快要和天花板碰触的黑色沉木一起,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古物气息。

  半路出家

  与很多科班出生的书法家不同,陈金槐走上书法之路有个故事。陈金槐是钱塘江畔的方家畈村人,只上过5年半的小学和一年半的中学,18岁开始做了12年的木工,也摆过地摊,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开起了杭州第一家个体灯具企业,鼎盛的时候,市场都开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2004年的一次同学会,陈金槐主持操办,场所定好了,一切就绪,唯独缺了一副对联,虽然笔墨纸砚都备齐了,却没有人会写,好在他的出租房里有一个会写大字的美院学生,事情才得以解决。

  “如果能看到自己写的字挂起来就好了。”看到别人写的对联在柱子上高高挂起,他羡慕极了,决定学写大字。

  48岁那年,因为一则报纸上的广告,他和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同上一个书法班,从零学起;2008年走进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进修书法专业,2012年到2014年又在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学习两年,从此走上了书法艺术之路。

  因感叹于榜书的“大气”,早年做过木工有很好的臂力,他专攻起了榜书。

  其实,他对书画的偏爱在儿时就已植根,12岁的时候,每次卖完家里编的竹篮,他都会跑到湖滨的西泠印社画廊看书画作品。

  在陈金槐的工作室里,记者还见到了他的两幅代表作品:得过奖的520×242厘米榜书作品《龙》,600×330厘米的美院毕业作品《墨舞》,布局恢宏,气势雄浑,墨韵尽显。

  痴迷书道

  陈金槐今年60岁,经营着一家装饰材料市场和一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商务繁忙,但对书法的爱好却愈加强烈。现在,他有3个练习书法的场所:家里一个,兰亭艺术学校两个,其中一个专门用于地上创作。

  为了提高书法技艺,他给自己定下“铁律”:每天必须练习书法5小时以上——清晨5时起床,练习两小时书法后上班;晚饭后又把自己关进书房,习字3小时以上。有的时候写得来劲了,拿着40余斤重的毛笔,在工作室里一写就是一个晚上,弄得浑身上下都是墨。

  工作室角落里的一个油漆桶是他的储墨容器,他告诉记者,他一年要用掉500斤墨,为了保证书法质量,还都是上等的好墨。

  陈金槐对书法的挚爱近乎痴迷,每看到亭台楼阁上名家撰写的对联,都要驻足观望,认真揣摩。平时习字,他力求将每个字都写完美。有的字一时写得不满意,他就把这个字印在脑海里,不停地琢磨,什么时候来了灵感,就什么时候练习,哪怕是深夜躺在床上,也立刻起床习字,将灵感捕捉住。

  谈到书法的门道,他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喜欢就会花心思、花功夫,就能写好。”言语间依旧投射着那股淡淡的来自田间的朴实。

  陈金槐还计划着开办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画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书法作品都能在画廊里展出,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欣赏。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巨笔写宏书 挥毫展绝活 2016-03-02 12816866 2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