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两美浙江

“最美溪流”打造田园式、生态化景区

  理想的城市是人与大自然共同的创作,理想的乡村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早在上个世纪,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便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打破原来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而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大自然,人本身重回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

  柯城投入数亿资金打造的庙源溪、石梁溪可以说是“最美溪流”的样板,它所体现的理念正是一种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五水共治”来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使之成为原生态田园生活的典型,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文旅融合一体的典型,“两山”实践的典型。

  “最美溪流”的美是生态美。什么是生态的美呢?它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自然,包括顺应自然的发展,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衍生出柯城“显山露水”的治水理念。柯城的山水本身就很美,多湾、多潭、多堰坝,十分具有层次和野趣。所以“现代大禹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把这种美保留下来。

  因此,柯城治水更多采取的是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治理模式。告别了伤筋动骨的“造景”,现在柯城更愿意从小处着眼,有一种“治水若烹小鲜”的心态。“如果把一条河流看成一个大生态,那么她由无数个小生态构成,草木、虫鱼都自有其生存的体系,一个良好的生态可以包容多样性的生物共存。”柯城治水者们如是说。

  慢步在庙源溪和石梁溪,但见流水潺潺、绿树成荫,卵石护岸护坡、卵石汀步和台阶,与自然融为一体,无生硬突兀之感。层峦叠水的鲶鱼湾、蜿蜒曲折的百竹堰、跌宕起伏的马龙堰、乱石叠嶂的源口堰,沿溪次第摆开,形态各异,意趣顿生。

  柯城“两溪”流域的整治证明了自然的山水是最好的导师。需要我们静心聆听,潜心体会,重拾那些遗失的美好。

  “最美溪流”的美是产业美。保护环境与GDP增长都是民生。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没有环保,一切大打折扣。发展与环保并驾齐驱,“两难”变为“双赢”,是柯城治水者们努力的方向。

  柯城正按照景区的构思和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抓好“两溪”规划,通过挖掘整理沿溪两岸的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融为一体,进一步实施景区化改造、产业化发展,切实把景观、文化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在麻蓬村,整治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在表面河道疏浚清淤,还深挖了当地文化特色,将金庸元素、麻蓬武学、“猪棚画廊”,融汇成石梁溪特有的气质,将石梁溪打造成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金庸小说《碧血剑》中所述“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的石梁景致得到再现。

  “最美溪流”的美是生活美。傍晚的石梁溪闪着粼粼波光,溪畔,是夹岸的桃花,芳草萋萋。三两市民垂钓溪边,来自“尚品画艺”的画家郑晓云正带领学生们在此写生。垂钓的老者告诉我们:“以前水质不好的时候,这里的鱼虾都绝迹了,钓鱼要到更上游的地方去。现在水好了,鱼又回来了,蛙、石斑鱼、山螃蟹不时可见。”

  “五水共治”不是停留在空中的美丽蓝图,而与老百姓的一呼一吸、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如今的柯城,坎底戏水、麻蓬赏溪、鲶鱼回头、荊溪花海……乡村四时皆风景,“两溪”整治不仅让鱼回到了水底,更让外出的游子多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按照“每年实施两条流域”的思路,2016年柯城还将推进白沙溪、济源溪两条流域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形成“最美溪流”的示范效应。


浙江日报 两美浙江 00012 “最美溪流”打造田园式、生态化景区 2016-03-01 浙江日报2016-03-0100009 2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