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积极参与英才计划,发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大学名教授中学收高徒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赵国治
本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赵国治) 来自杭州4所高中的27名中学生日前来到浙江大学,向浙大14位老师拜师。在未来一年中,这批年轻学子将在导师们的引领下亲身参与大学科研。
热爱科学的中学生与大学导师的相遇,得益于“中学生英才计划”。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发现并培养学有余力、有科学潜质、对科学探究有浓厚兴趣的优秀高中生。
浙大是我省唯一参与英才计划的高校。经由这一计划,已有近百名高中生与浙大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在浙大多个重点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并聆听名家的科学讲座。
英才计划启动以来,被不少人视为对“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回应。英才计划在我省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走进实验室和课堂,采访了多位参与英才计划的大学老师和高中生。
走进大学拓视野
浙大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大年初七就赶到了北京,参加英才计划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他感慨:“英才乃头等大事。”
唐晓武告诉记者,浙大参与英才计划的老师全部来自一线,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今年更是由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麻生明教授领衔,他们大多数都在竺可桢学院任教。“一个重要的考虑是,‘竺院’一直以来的理念,就在于激发年轻人长远的科研激情,这与英才计划有相通之处。”唐晓武说。
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赵杉佳雯2014年开始参加英才计划,在她眼中,导师李浩然教授讲课生动、接地气,又没有大教授的架子。“他讲自己正在做什么研究,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是如何寻求解决的办法。”赵杉佳雯说,探索未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成为自己参加英才计划以来所受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中学课堂追求确定性答案的思路相差很大。
在浙大理学部副主任李浩然看来,英才计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真正爱科学的孩子。“不是只看习题做得好不好,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李浩然给赵杉佳雯开了一个书单:《从一到无穷大》《生物中心主义》等,都是由著名科学家撰写的经典科普著作,让她悉心阅读。
在暑假和周末,赵杉佳雯则会来到位于浙大玉泉校区的李浩然课题组的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开组会。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口罩,她操作着先进的仪器亲手做实验。“这里和中学实验室真是完全不同,可以做许多定量的实验,许多前沿科技成果正是诞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赵杉佳雯说,她在这里学习认识了光谱,能亲手通过光谱来分析判断物质结构,这些知识在中学课本里只是简单介绍,现在已经成为她掌握的一种科学方法。
素质教育扩思维
中学生英才计划仍处在试点阶段,而不少与之类似的举措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目的同样在于选拔出青少年科学人才,如“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在唐晓武看来,关键在于应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情、对于科学精神的热爱,同时摒弃功利性。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度曾尝试与高考挂钩,但很快就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后来又不得不再度明确表示与高考脱钩。而学科竞赛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唐晓武说,如学科竞赛这样,选拔拔尖人才的成本太大,同时其偏重解题技巧,这与科研所需的素质基本不相关。
英才计划目前与高考不挂钩,且通过英才计划面试,被大学导师们看中的高中生,大多都没有参加学科竞赛的经历。
听讲座、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和做科学报告代替了做习题,成为英才计划入选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李浩然说,英才计划启动以来,在化学学术界一些全国性重要会议上,都尽可能安排中学生参与,有时还邀请两院院士与中学生交流。赵杉佳雯就参加了在中科大举办的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英才计划还经常举行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1月底,几位中学生就在清华大学与全国百余位同龄人一起参加了“走进计算机世界”英才计划冬令营。
大多数高中生仍然面临高考压力,是否值得花费时间、精力参与英才计划,有不少人心存疑虑。唐晓武说,学生通过英才计划得到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非要说实际好处的话,在浙江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及国内著名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中,搞过科研、写过论文、做过报告的英才计划入选中学生,表现普遍优异。”
带动中学做纽带
英才计划没有要求入选者一定要出成果、获奖,但经过科学熏陶,部分中学生还是做出了令人惊喜的发明,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论文。唐晓武介绍,入选数学学科的中学生曹逸宁设计了一种带环境防护和安全防盗功能的婴儿车,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入选计算机学科的中学生余钟亮学习了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的专业知识后,和同学一起完成了“老年人服务机器人”的制作和软件开发。
据统计,我省第一批英才计划入选高中生都已经以不同途径升入“985”大学,所选的专业总体上和他们在英才计划培养期间所选的学科相关。
在唐晓武看来,我省参与英才计划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要实现长远的目标仍需各方努力。“我们鼓励学生把大学导师指导的课题,带回中学去做。希望英才教育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最终能使国内的中学教育发生一些改变。”
“英才计划不仅熏陶学生,更希望能借此影响一批中学老师。”李浩然表示,英才计划的一些做法,以后可以考虑推广,成为一种制度设计,如请更多的大学老师到中学做科学讲座,优秀的中学生预修大学课程等。“大学本应更加开放,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接纳一切有好奇心的人,英才计划正在推动中国大学承担这一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