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生态

余姚梁弄古街区启动开发保护计划——

悠久巷弄中 古韵正绵延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镇古村遗产数量繁多、内涵丰富,它们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传承,堪称浙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日前,我省开展了“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向全社会公布了申报名单,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走读乡土》栏目,和读者一起一一领略浙江特色古镇古村风采。

余姚梁弄古街区启动开发保护计划——

悠久巷弄中 古韵正绵延

记者 王庆丽 通讯员 谢敏军 陈玉洁

  始自“梁冯”,街弄众多,位于浙东四明山麓的余姚梁弄镇由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梁弄于秦代形成村落,起初为梁冯二姓的聚居地,至隋开皇九年梁弄属会稽郡句章县辖地,始置为镇,至今已有1427年。至后唐,它已成为四明山地区的集贸中心。

  如今的梁弄,不仅因其在上世纪革命战争年代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之一,集镇中以“马蹄街”古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古迹,亦已列入当地古镇保护规划之中。

  “马蹄街”不是一条街,而是由西孙弄、秀房弄、晓岭街等诸多街弄组成的一个马蹄型街区。相传,街内的巷弄多达99条半,每条巷弄皆相通相连,由此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小世界。

  这里有最为老式的打铁铺与理发店,也有年轻人常光顾的网吧与小超市;时髦的年轻女郎与佝偻的年迈老者狭路相逢后匆匆奔向各自的目的地。新与旧,古与今,如此自然地在此相互碰撞却又并行不悖,不经意间便将老街与它的悠悠过往一古脑儿地和盘托出。

  “‘马蹄街’是从南宋到明代时逐渐形成的,最早并不是马蹄的形状,而是一条由北往南、长约1000米的直街。”72岁的梁弄人张国源介绍,当时的老街以明代进士黄肃所建的一块牌坊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牌坊往南四五十米处出现两个分叉,往东的一脉叫做“孝仁街”,往西北方向的一脉叫“上街”,这种树状的结构便是它最初的样式。上世纪70年代,出于道路交通改造的需要,老街方才演化成现在的马蹄形,后成为余姚有名的山货集散中心。

  从“马蹄街”走入与之毗邻的正蒙街,有着“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的五桂堂,就坐落于五桂弄6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院之中。70岁出头的管理员老周热情地把记者迎进院中。谈及五桂楼的历史来由,也是信手拈来。五桂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聚书五万余卷。黄氏上代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五桂楼”。如今楼中藏书已全部运往宁波天一阁、余姚文保所等地,仅有30多只大大小小的木制书柜留存于藏书楼二楼。

  近年来,梁弄先后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了红色旅游一期、二期工程,修缮了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银行报社旧址、谭启龙旧居、浙东临代会旧址、正蒙学堂等红色古迹。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8 悠久巷弄中 古韵正绵延 2016-02-22 浙江日报2016-02-2200009;12807964 2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