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校名升级更要涵养大学精神

  无论是学院更名为大学,还是专科升格为本科,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些高校需要在新的起跑线上,专注于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科研实力,涵养大学精神。

校名升级更要涵养大学精神

  李月红

  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的高校名单公布,1月26日至2月24日公示。中东部地区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其中,我省4所院校更名“升级”——浙江海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分别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名杭州医学院,“升级”为本科院校;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更名为温州商学院,变更为独立设置本科的高校。另有浙江音乐学院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

  四校更名,是对我省高等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高度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更名学院、学院更名大学,两字之改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

  祝贺之外,更应读懂“两字之改”背后的鞭策期待。教涵万古江山气,师育千秋栋梁材。高校是培养一代代国家栋梁成才的摇篮,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百姓众望。在和平发展、繁荣富强的现实国情下,高校姓“大”,必须要有“大楼”等可量化的教学设施为坚实基础。世纪悬望,一个民族的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理直气壮地建好的“大楼”,用好的设施。但这还远远不够。

  按照最初的政策设计,以“校名升级”为标志的高校升格制度,乃是为了激励办学者能够有所作为。升大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研究和大学精神有没有与之俱进,“大师”与“大楼”有没有随之并肩,配得上“大学”的光荣称号?

  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曾这样定义大学的任务,“谁若是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导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言下之意,大学是每一个人梦想发芽的地方。这正是大学精神的所在——培育个体理想,传承民族传统,提升人类精神,并且能主动将个体、民族和人类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铸就大学精神,重在内涵发展。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向浙大教师表示教师节祝贺并寄予希望,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精心育人。全省高校要树立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服务的高远理想,不断增强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爱党、爱国、爱教育、爱学生的崇高情感,增强自身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三尺讲台,传承知识,塑造心灵,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铸就大学精神,贵在大师辈出。回望我国大学教育历史,蔡元培、钱学森、钱伟长……一批大师灿若群星,他们是可敬、可爱、伟大的前辈,终生躬耕教育,致力科学研究,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如同一盏盏“小橘灯”,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成为祖国事业的新建设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铸大楼、引大师,加快吸引海内外优秀学术人才投身我省高校教育事业,唯有以众多大师之风范,为旗帜、为潮流,一代代地引领传承下去,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出更多大师。

  铸就大学精神,成在坚守学术。全省高校要葆有跨越式发展的劲头,扎扎实实地推进高校改革,不懈创新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体现学术优势、办出学科特色。也只有坐拥大学术,以办学实力争取社会地位,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更名之后的扬名。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更名为起点,我省的高等教育将更加奋发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两富”“两美”浙江,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校名升级更要涵养大学精神 2016-02-05 浙江日报2016-02-0500010;9431966 2 2016年02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