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要闻

信息经济、服务经济双轮驱动

杭州:万亿背后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现场展示的高铁车体焊接打磨系统。(资料照片) 魏志阳 摄

  本报记者 俞熙娜 陈文文

  见习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祝富钧

  奔跑多年后,杭州跨过万亿GDP门槛。

  最近,杭州市统计局发布,2015年杭州市GDP达10053.58亿元,同比增长10.2%。这意味着,杭州成为浙江首个、全国第十个迈进“万亿”方阵的城市经济体。

  10.2%,这不是杭州GDP的最高增速;GDP破万亿,杭州也不是全国唯一。其真正的解析价值在于,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杭州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高起点上实现的;其背后,折射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杭州经济的提质增效,即:GDP年均增长9.1%的中高速与增长质量的日趋中高端。

  服务业成为最大推手

  杭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8.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正是因为服务业领跑,杭州才能实现经济换挡不降速。这也标志着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杭州万亿GDP背后最大的推手,是服务业。

  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855.29亿元,增长14.6%,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8.2%,这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志。

  杭州经济,以“服务经济”为标志,以文化创意、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撑。电子商务、旅游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5%、12.8%和15.2%,全都跑赢了GDP增速。“可以说,正是因为服务业领跑杭州,我们才能实现经济换挡不降速。这也标志着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杭州市统计局副局长应利丹说。

  服务业做对了两组加法:一是无中生有,二是有中生新。

  无中生有,且看杭州的文创产业。动漫之都、休闲之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有很多别称,2015年又增加了一个:文化创意之都。文创产业成为杭州最新的一张金字招牌,并以20%的增速大步向前。“文创+资本”,是这片土壤的特色,截至2015年底,杭州市共有23家文创企业上市,13家挂牌新三板。

  有中生新,杭州经济的“一号工程”,信息经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杭州拥有诸如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等一大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企业,在一号工程的带动下正在释放更大的能量:华数云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媒体云、华三云参与建设全省政务云,还有思科中小企业服务云、海康萤石云,占GDP23%的信息经济,造就杭州经济加速度。

  传统经济更是求新求变。生产纺织印染助剂起家的传化,带着“传化物流”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生产电表闻名的华立,现在触角深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领域;从事丝巾制造的万事利,已然成为文创新势力的代表并开始涉足金融领域。2015年,杭州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472.2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5.2%,创历年新高。

  回到发展最初的原点,万亿GDP的杭州,老百姓是怎样的一种获得感?

  生活在杭州,你可以免费逛西湖、逛博物馆,不愿意开车,公共自行车随处可借;嫌带现金麻烦,打车、吃饭、买菜都能刷支付宝;退休的大伯大妈,常常为每年以10%递增的退休工资欢喜;至于人们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套用宁波大学混血姑娘“Negar Kordi”的回答:杭州究竟好在哪?这是一个找工作最容易的地方。有数据为证:2015年,杭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8.79万人。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为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当杭州成为“杭州都市圈”

  GDP破万亿下的杭州,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杭州本身继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杭州将从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

  以西湖为圆心,向外辐射180公里,这是杭州都市圈。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在此圈内抱团发展。

  一开始,湖州、嘉兴和绍兴三市,作为杭州产业转移承接者角色出现,接收杭州“溢出”企业。“临杭工业园”“临杭工业带”这样打上明显烙印的产业园区,出现在湖嘉绍三地。

  然而这样的“抱团”梯队,另外三地成就杭州的意味更强烈一些。四城之间仍有隔阂。随着“1小时交通圈”以及高校机构和金融资本的陆续布局,杭州都市圈“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这和四地的融合紧密度是分不开的。

  在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潘毅刚看来,GDP破万亿下的杭州,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杭州本身继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杭州将从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之前杭州集聚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资源、人才等要素,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新四军”为主的一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杭州,都市圈,则成为杭州这些要素的扩散层。

  湖州德清,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随着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的落户,已成为都市圈金融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不是一种竞争性关系,而是分工协作,且分工更加细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潘毅刚认为,未来杭州必将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

  在驱动湖嘉绍三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网络是基础。2015年8月27日,在湖州召开的杭州都市圈市长交通专题会议上透露,“十三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将完成投资约4000亿元,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枢纽、智慧交通5个方面,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圈”。

  在铁路方面,杭州都市圈共规划9条城际铁路。其中,杭州城区到富阳、临安、海宁、柯桥的4条城际铁路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杭临线、杭富线已开工建设,杭州至海宁、柯桥的城际铁路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此外,规划中还有向诸暨、安吉、德清、桐乡延伸的4条线,外加1条连接南浔、桐乡、海宁的连接线。

  都市圈内的城市有各自使命。“杭州这个增长极,创新发展是方向,周边城市,待交通等配套设施建好之后,主要是往制造、生产方面走。”潘毅刚称。

  G20重塑杭州国际化坐标

  迈上万亿GDP新台阶后,如何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成为摆在杭州面前的最大课题。这是杭州基于自身实际的一次重新定位,要求杭州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建国际新坐标

  今年9月,杭州即将承办G20峰会。这一次,杭州将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迈上万亿GDP新台阶后,如何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成为摆在杭州面前的最大课题。这是杭州基于自身实际的一次重新定位:从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定位,到浙江省对杭州打造世界名城的战略要求,都要求杭州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建国际新坐标。

  “城市国际化,首先要从产业结构高端化破题。” 潘毅刚说。能源资源的匮乏、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正在削弱杭州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信息经济还要更强,有效供给尚嫌不足,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国际商业品牌更是屈指可数。“西子奥的斯3.6分钟造一部电梯,余杭的比亚迪和长江新能源汽车先后下线,杭州需要产生更多像这样能主导行业标准的引领性企业。”

  对于如何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能级,杭州已规划好路径:借办好G20、亚运会战略机遇,发挥“两区”建设叠加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同时以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

  “杭州城市国际化,还必须提升国际化的软硬环境,包括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医疗国际化步伐,加快杭州国际空港枢纽建设等。”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卓勇良说。

  改变已经开始。G20峰会的到来则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最好的“催化剂”。眼下,600多个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包括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街容整治、通信保障、供水供气改造等。一个“脱胎换骨”的美丽杭州很快将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700年前,马可·波罗初次踏上杭州这片土地时,就称赞这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而今,这三吴都会、自古繁华之地,正在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6 杭州:万亿背后的供给侧改革 2016-01-30 8111010 2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